图为研讨会现场。图为研讨会现场。

  [深圳商报讯](记者 吴吉 通讯员 王若琳 文/图)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如何调适融合以突破发展瓶颈?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支撑一流湾区建设?5月25日,由香港学者协会主办的“高校·科创·湾区——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及相关人士,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在大湾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出席并作题为《变差异性为合作新优势,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精彩演讲。他在演讲中首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指明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发展的三个共识:一是大湾区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的生成能力,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群来支撑;二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显现,大湾区高等教育亟待协调发展;三是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湾区内外高等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提。

  一直以来,三地的政策差异是制约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因素之一。李清泉认为,三地在客观上的确存在教育政策的不对等、人员交流和经费使用的限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型设备进口、信息共享、国际交流、税收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差异。高等教育该如何利用差异性来促进融合发展?李清泉以新颖的角度提出将三地的政策差异转化为合作优势,进一步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让差异性转化为合作的机会和机遇。李清泉以香港的税收政策优势、广东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优势等为例,提出“三地合作,取政策上限”的设想,即哪里的政策有利于教育、科技的合作,就按照哪里的政策执行,将差异性转化为互补性,让三地的人才、资源、信息等真正流动起来,让三地的教育和科技资源真正发挥作用。李清泉还透露,深圳大学目前有计划在香港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究院,以充分利用香港在税收、出国交流、研究生招收等方面的政策优势。

  李清泉建议,部分政策可以在《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落实和强化,如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用于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有关项目、设立奖学金等费用。他还针对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建设与交流机制提出了大胆设想,希望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教育自由行”制度,即允许大湾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凭身份证自由出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