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深圳市银行业协会、深圳外资金融机构同业公会主办,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承办,各银行机构参与的“百行进万企 服务新格局 为民办实事”产业链金融专场对接会暨产业链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产业链金融助力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通过“线上直播+线下”结合的方式,政府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链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代表齐聚一堂。
同一种声音:共同推动产业链金融创新发展
在本次活动上,深圳银保监局副局长陈飞鸿、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服务处处长林志锴、深圳市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邹伟、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杨帆等,为产业链金融发出同一种声音——共同推动产业链金融创新发展,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帆表示,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围绕深圳产业特色,紧扣“双区”产业发展规划,以“客户至上、服务实体”为宗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为金融服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套数字化、智能化和场景化的工行方案。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按照“百行进万企”活动的统筹部署,落实监管要求,坚守金融为民初心,立足产业链实体,通过金融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完善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建设,将资金真正注入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薄弱环节,形成共享共赢、伴生伴长的生态文化,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杨帆还表示,从中央到地方,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蓝图已经绘制。工行将持续强化大行担当,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满意度和覆盖面。
多一份思考: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随后,圆桌论坛围绕“场景化与数字化—产业链金融助力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的主题展开。工商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兼网络融资中心总经理周杨、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江、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群和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志远四位嘉宾,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副主席文健君的主持下,纷纷抛出独到见解,掀起关于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讨论热潮。
对于如何用产业链金融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工商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网络融资中心总经理周杨给出了答案:
一是精准。以前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不知道贷款要给谁、能给谁、给谁之后能收回来。通过数据的解构、分拆、整合、清洗等,工行做到了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只要用好方法论、数字化技术解决精准问题,虽然信用不能创造,但信任可以创造、增加。例如,通过大数据画像,在适合的场合,用适合的方式、以适合的价格将贷款发放给适合的客户。工行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会越来越好。
二是流畅。产业链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打通断点、解决难点,补上关键点。这需要产业方和银行更加紧密配合,也需要银行理顺内部机制。例如核心企业在深圳,供货商遍布全国的情况,银行就需要在内部优化考核和分润机制,有效调动全国各级机构积极性,为客户提供始终如一的流畅服务体验。再如,目前到公共办理供应链融资,标准化程度高,但个性化程度不够;核心企业自建的,个性化程度更强,但没有统一标准,对科技开发迭代的需求更高。这些都关系到流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
三是聪明。周杨表示,信贷背后就是人性,运用机器可以去预判人性、去约束人性、去引导人性,用数据化、场景化方法可以去了解人性,交叉验证各方,建立更加聪明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
“大家都知道供应链金融是好事,但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如何把这种心思汇成一股绳,或往一个方向去行进,这是工商银行数字普惠2.0的责任担当。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一种风骨或品格。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总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周杨最后总结到。
实现“精准滴灌”:工商银行践行产业链金融服务
产业链金融的各方参与者,都必须深刻理解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场景,才能更好地将金融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金融支持真正注入到实体经济,让金融的甘霖雨露普助小微、惠及民生。在活动现场,工商银行等五家银行代表分别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发展产业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相关实践。
其中,工商银行用心打造“三个场景+六种产品+三类工具”的数字供应链融资体系,依托领先的技术优势与强大的实施能力,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融资解决方案,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链末端,让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不再贵。
今年以来,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累计服务约百条产业链,覆盖先进制造业等20个民生重点行业,服务超千家链上中小企业,融资余额约200亿元,单笔最小融资发放金额仅有1103元,解决了产业链末端客户的融资难题。据了解,该行下一步还将启动“千链万户”数字供应链专项营销活动,持续做好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提升好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产业的服务质量,助力“双区”产业升级。
通讯员:丁宸芸 周兴德 曹洋
审核:程钰骄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