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领袖群芳》 67cm×136cm 纸本水墨 1983年朱屺瞻《领袖群芳》 67cm×136cm 纸本水墨 1983年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疫情期间,艺术在“云”上。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深圳的多家艺术机构积极行动,利用网站及微信平台推出一系列线上展览和作品赏析,让市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尽赏艺术之美。“线上观展”“数字化3D观展”“数字美术馆”等新的展览模式,也展现了美术界近些年“互联网+”技术和模式的最新成果。各种“云展览”、线上讲座也在告诉大家:艺术还在,只是换了一种观看和参与的方式。

  线上“云看展”精品纷呈

  艺术之美,一笔一画,都在讲述美好故事。深圳的艺术机构在疫情期间,根据各自馆藏特点相继推出各种专题展。

  譬如,深圳美术馆在公众微信号上推出馆藏春景作品展赏——“静候春暖花开”。此次该馆从馆藏作品中精选了一批饱含美好寓意的花鸟春景作品,当中不乏一些美术大家与名家精心绘制的赏心悦目画作。

  除此之外,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美术馆以馆藏作品在线展为开端,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开启深圳美术馆系列馆藏在线展。展览涵盖了回顾早期来深圳办展的艺术大家带来的艺术新风——“春风送暖入屠苏”、呈现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建设历程的作品展——“宝剑锋从磨砺出”,以及艺术家们记录的当代深圳的风景和人文景观——“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三大板块通过线上展览的方式,以艺术的力量,聚焦疫情当前的社会民生,发挥艺术抚慰人心的作用。

  把美术馆搬到“线上”

  线上办展不仅考验美术馆对线下展览的转化,更考验其对网络、收藏、研究等资源的优化。

  记者了解到,关山月美术馆从1月26日起就陆续通过美术馆公众号和订阅号,推出“时代繁花——馆藏关山月花鸟画特展”“文脉传薪——2019年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当下·新造境——关山月美术创作院作品展”等在家看展系列线上展览,以及“用画笔为武汉加油!”“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抗疫专题线上推送。

  不久前,该馆继续推出升级版的“在家看展”系列线上展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馆藏深圳本土艺术家作品专题研究系列”之“探拓回响——黄希舜捐赠作品展”和“浮世绘心——庄锡龙捐赠作品展”。用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话来说,这两个展览是对深圳本土美术家的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系统地收藏、研究、展示和出版,以丰富关馆的本土美术家作品的收藏和整理深圳美术发展历史脉络。

  为了方便市民了解展览,关馆的微信号还推出了多篇深度文章,包括作品的详细介绍,以及艺术家的推广等等。美术工作者陈女士告诉记者,线上办展越来越朝着专题和深度化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作品的简单罗列。“这说明美术馆对线上办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专业。”

  正如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亚历山大·科赫所说,数字化已经不再是我们曾认为的作为实体美术馆的额外补充,而是已经成为了展览分类里的独立一项。有业内人士认为,美术馆的“云中漫步”可以“升级”成为展览业界新的做法、思路,甚至新的观展常态。

  直播“解锁”看展方式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艺术机构临时闭馆,于是观众从常规的展厅看展移动到线上看展。如何让观众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成为从业者关心的问题。记者了解到,不少艺术机构推出了展览直播的方式,让市民可以在千里之外,跨越时空,“云游”展览。

  “通过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线上传播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许先生表示,线上直播不仅给公众提供“解锁”美术馆、博物馆的新方式,也为藏品数字化平台搭建提供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线上直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得到市民的欢迎,除了年轻人之外,不少年龄大的市民也能接受。50岁的市民张女士平时热爱逛美术馆和博物馆,如今宅在家里,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她体验到“自由行”式的看展。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去展厅,只能听导游讲解,有些被动。但在直播间,大家可以互动,可以提问题。而且也有专业讲解,科普知识等等,气氛非常活跃。不仅如此,还能看到外省的博物馆、美术馆,进一步扩大了视野。”

  线上美术馆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遇见艺术。记者了解到,近期,尽管内地部分景区逐渐恢复营业,但实地游览仍存诸多不便。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全国8大知名艺术机构通过直播携手推出“云春游”,累计吸引近千万人次在线参观,这相当于法国卢浮宫全年的客流量,可见这一形式赢得了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