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村的,没有单位给交医保,要是没有新农合,很多人根本看不起病。”近日,谈到参保十余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山东省东营市某县的李女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感慨道。

  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数超过13.5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成绩单再次刷新。

  从人均预期寿命35周岁到77周岁,从缺医少药到有病可医,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实现全民医保,历经70年来反复探索实践,如今,我国的基本医保制度已织起一张全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再次强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紧紧围绕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定不移推动医改落地见效、惠及人民群众。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从覆盖全民走向高质量发展。

  70年探索

  2016年11月17日,在中美洲最南部的巴拿马,中国政府获得了一项特殊的荣誉。在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第32届全球大会上,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该奖项是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世界性认可。

  目前,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数超过13.5亿。2019年1~6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1.7亿人次,同比提高2.5%。

  实际上,能够实现如今的全民医保的伟大事业,中国经历了整整70年的探索。

  时间回到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总人口5.4亿,人均GDP只有23美元,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不足1%,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在论文中指出,在早期,我国重在办好人民卫生福利事业,城市以公共财政拨款为主、农村以集体经济合作为主,提供公共卫生和初级保健服务。

  到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人均GDP为381美元,卫生支出占GDP的3%,人均医疗费用为11.5元人民币,个人支出占比为卫生总费用的20%,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上升到68岁。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健康投入均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卫生投入产出的绩效却高于美国、德国和英国。

  在1974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在农村合作医疗和防控流行病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将此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探索市场供给与基本医疗发展。在此期间,国家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激励医院和医务人员增加工作量,增加收入,缓解百姓看病难问题。1985年,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逐步形成政府定价、指导价和市场价并存的新格局。不过,与此同时,以药养医的情况愈演愈烈,至2000年,个人医药支出占到卫生总费用的60%,因病致贫事件频出。

  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走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2005年开始,国务院启动了持续4年的新医改方案设计。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涉及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和公立医院五项重点制度改革。

  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2010年10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在第三章专门阐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内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

  历经十年医改,目前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占GDP的6%以上,个人支出占比降至28%左右,国民平均预期寿命77.6岁。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曾经表示,2000年左右,中国医保覆盖不到30%,现在已经达到全覆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就出现了合作医疗的萌芽,在早期,为农村居民减轻了一定的医疗负担。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农村合作社解体,无法为农村合作医疗提供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走向萎缩衰退。面对这一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重建的努力。但在当时,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以个人缴费为主,最终实现的成果并不显著。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出了界定,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自此,全国各地区开始了不同管理模式、筹资模式和补偿模式的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从0.8亿人迅速上升到8.15亿人,参合率达到91.5%,基金收入从40.3亿元提升到785亿元,支出从26.4亿元增加到662亿元。

  安徽大学蒋蔷在论文中指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的进步,主要原因是政府摒弃了此前医疗制度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王女士家住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某镇,当地居民每人每年缴纳220元,其中90元划入居民医疗证,用于平时门诊就诊、用药抵用,若超过90元,政府另外还有200元上限的补贴。

  王女士向记者介绍,当地居民在镇上医院住院,报销比例高达90%,在县城住院,报销比例为80%。若居民需要到地级市以上的医院住院,需要当地县级医院开具转诊证明,转诊后可报销60%,若转诊到省会城市郑州,则报销比例为50%。

  参保新农合后,当地居民看病、住院报销比例增加,医疗费用负担减轻,参保意愿非常积极,群众基本全部参保。

  上述李女士向记者表示,在当地,村民每年参保新农合的200元左右费用全部由村委会承担,相当于村民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享受新农合医保。

  2018年,李女士的父亲需要做一项大手术,由县级医院转诊到东营市治疗,治疗总费用近8万元,在新农合报销约50%的费用之外,当地另有2万元补助,最终患者自己承担费用不到2万元。“我们农村的,没有单位给我们交医保,要是没有新农合,很多人根本看不起病。”李女士介绍,由于报销比例高,报销手续简单,参保费用又完全无需村民自己缴纳,当地村民对新农合评价颇高。

  持续提高保障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对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贡献,并不亚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衡量社会保障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覆盖人口,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广度;二是保障水平,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深度。中国已经建立了普遍性养老金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而且持续多年不断提升养老金水平与医保水平,仅此两项基本制度安排即使全世界的社会保障覆盖人口与保障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

  2015年,国务院确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了很大比例,通过大病保险给他们一个最基本的保障,这本身是“善事”,更是全社会的“稳定器”。

  2016年,“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底,除了由单位进行保障的企业职工、军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外,我国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

  同样是在这一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再次达到新的里程碑。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

  可以看到,在人口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国医保制度继续向高水平发展探索。

  2018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其主要职责之一即“推动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成立一年多以来,国家医疗保障局持续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运行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启动药品谈判价格与集中采购,降低百姓用药负担;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全国一体化医保基金监控系统等。

  此外,基本医疗保障向基层推进也在持续深入。

  2012~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90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在2019年1~6月共计41.7亿的诊疗人次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9亿人次,同比提高0.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亿人次,同比提高3.5%;乡镇卫生院5.5亿人次,同比提高5.9%;村卫生室8.4亿人次。

  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近日透露,2019年全国各级财政补助与个人缴费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20元和250元,总体筹资水平是2009年制度建立伊始的5.9倍。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