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林“二线”边防线上尚存的铁丝网。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1。梅林“二线”边防线上尚存的铁丝网。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2。经过改造后,同乐关的迂回匝道被拆除,广深高速主线得以拉直。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2。经过改造后,同乐关的迂回匝道被拆除,广深高速主线得以拉直。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3。长源村附近的边防线尚存的铁丝网上,娇艳的鲜花充满了生机。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3。长源村附近的边防线尚存的铁丝网上,娇艳的鲜花充满了生机。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4。梅林“二线”边防线铁丝网被打开了一个口子,市民在这里取山泉水。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4。梅林“二线”边防线铁丝网被打开了一个口子,市民在这里取山泉水。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5。大鹏湾畔背仔角的联检楼已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笔直的马路。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5。大鹏湾畔背仔角的联检楼已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笔直的马路。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6。长源村附近的边防铁丝网。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6。长源村附近的边防铁丝网。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深圳晚报记者 张金平 王炳乾

  近期,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的批复发布——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二线”的设立和撤销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富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足迹。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曾经的“二线”为保障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治安、减轻粤港分界线管控压力、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平稳过渡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望过去,今日的“二线”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深圳历史记忆的功能。

  近日,深圳晚报记者重走“二线”部分重要路段,找到了一些见证“二线”历史的市民,回顾那一段让人难忘的岁月。

  “二线”起点:联检楼已被拆 笔直马路穿过

  “二线”的起点大鹏湾畔背仔角的联检楼已经被拆除,原址上只留下了两个水泥方柱,笔直的马路从两个柱子间穿过。

  马路边有两扇紧闭的铁闸门,门上挂着“边防区域,禁止入内”的横幅。从门缝里向外看,大海近在咫尺。

  几乎没有人在此停留,偶尔会有汽车疾驶而过。很少有人想到,这里曾是“二线”的起点,曾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线”开口处:市民来此取泉水

  全长23公里的梅林绿道基本与原“二线”边防线重合。清晨,锻炼的人们三三两两走过,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阳光,侧面的边防铁丝网上爬满了蔓藤。

  从梅林水库东端的绿道往上走500米,有一段边防铁丝网开了个口子——这是一个山泉的取水点。

  一位郑姓老人每天都会从山下梅林一村的家带着一根竹扁担和两个大空桶走上山,灌满山泉水后,再担着水回家。

  在取水的过程中,他会碰到带着空水桶,推着小推车,和他一样来取水的人们。他们都来自山下不远的地方,彼此间已经很熟悉了。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他们站着愉快地交谈。谈话结束,桶里的水也满了,把水装上车,再愉快地挥手告别。这仿佛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一场仪式。

  来取水的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品尝这一口山泉水。当他们沿着长长的边防铁丝网走上来,昔日的“二线”已经在无形中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同乐关新使命:将变身二线关博物馆

  位于南山区的原“深圳经济特区同乐检查站”联检楼仍保持着原样。原出口的地方挂了“粤通卡安装点”的牌子,一家名叫“军人服务社”的小卖部开在大厅进关方向的左边。

  大厅的角落里还有遗留下来的椅子、三轮车、沙发,以及印有“北京2008”字样的路障。大厅的天花板有被雨水浸泡过的痕迹,不少石灰已经脱落。进关处,10条验放通道依次排开,工作厅静默在关闸旁边。来深圳20年、在这里打扫卫生5年的老侯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同乐关,进出关的人非常多,队伍常常排到大门外。

  2016年9月30日下午,深圳同乐关改造正式动工,这是深圳二线关交通升级改造工程的最后一个关口。当时,深圳市政府决定保留同乐关联检楼,移交市文体旅游局筹办二线关博物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同乐关联检楼正在等待着它新使命的到来。

  期待“二线”成富有人文历史公共空间

  “二线”见证了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钟国华的青春岁月。

  1980年5月,18岁的钟国华跟随部队来深圳,成为一名第一批驻扎深圳“二线”的士兵。那时,“二线”还没有铁丝网,直到1984年,整个“二线”的铁丝网才架设完成。

  钟国华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给管理线上的20个连队放电影,基本每20天就能把整条“二线”走一遍。在放电影的过程中,钟国华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同事的日常工作场景,留下了关于深圳“二线”早期的珍贵影像。1984年提干之后,钟国华成了一名专职摄影师,记录“二线”几乎是一种职业本能。

  在“二线”工作的时间里,钟国华和他的战友们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增长的见识也促使着自身不断进步,改变命运。2017年8月,钟国华和一些摄影师朋友重走了一遍当年的“二线”,进行专题拍摄,并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

  钟国华的心情也在走访的路途中起伏。当走到南头古城附近时,发现那里的一段“二线”已经拆除,花岗岩的石板路已经被一条宽阔的水泥柏油路取代。一路上,还有许多段二线铁丝网被拆除。这让他有些失落了。

  “‘二线’还是应该部分保留,毕竟是深圳的一段历史。”钟国华说。

  走访中,也有让他颇感欣慰的事。梧桐山盘山公路段的“二线”保留得很好,钟国华到那里时,工人们正在埋线管、修绿道,旁边还有竖着一块牌子:罗湖区不可移动文物。他期待着,昔日八十多公里的“二线”都能像这样改造,成为深圳富有人文历史的公共空间。

  2017年11月,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精心整理了100幅“二线”照片,在深圳书城艺廊设展,名为深圳“二线”: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这既是对青春岁月的重温,也是一段对历史的回望。钟国华说,如相关部门需要,他会将自己拍摄的关于深圳“二线”的图片影像资料捐给二线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