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提出要打破“医康养”的条块分割市政协委员提出要打破“医康养”的条块分割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鲍文娟

  养老问题远比人们预想的来得快。根据民建深圳市委会的最新调研,受家庭规模变迁影响,深圳老人对家庭养老期望降低,仅五成受访者选择子女养老,而社区及机构养老需求增多。在昨日开幕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约有20份提案关注养老问题。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老人们的心理护理诉求也越来越强烈。目前力推的“医养融合”也成为关注焦点,多名政协委员提出要打破“医康养”的条块分割,有的建议社康中心与养老机构应“结对子”,有的则建议社康中心与社区托养机构进行整合。

  被调查者深感养老储备不足

  截至2016年,深圳60岁以上的人口接近120万,占比为6.57%。民革深圳市委会在“关于大力发展深圳康养产业的提案”中指出,尽管还未达到1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但老年化趋势却在持续加速。由于来深“拓荒牛”已面临养老问题且随迁老人增加,据预测深圳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23~2028年集中爆发,届时会面临巨大挑战。

  民建深圳市委会以龙华新区为调查样本,通过访谈和背景调查等方式,调查了解全市养老服务提供方的经营情况、问题和困难,养老服务需求方的数量、结构、发展等内容。接受此次调查的老人普遍认为养老储备不足但并无改善行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退休前积累的财务目标不足以支持退休后的生活。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选择子女养老方式的被调查者仅占5成。“这与现代核心家庭规模变小、独生子女增多有关,人们对于家庭养老寄予的希望降低,对于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要求增多。且年轻城市的养老压力其实比其他年龄梯度较好的城市养老压力来得更急切压力更大。”参与此次调研的政协委员们称。

  而被寄予期望的养老机构现状是否能满足市民当下及未来需求?民建深圳市委会的调查表明,机构收费是最敏感因素,超7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目前深圳市的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过高,超出一般家庭负担,近9成的被调查者认可公立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但也对其提供的服务表示担忧。

  除收费因素外,养老机构是否具有医疗资格也是普遍关心的问题。

  心理护理诉求大却鲜有满足

  根据深圳市政协委员们此次的调研,深圳的老龄化服务储备能力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以龙华为例,根据相关政府规划到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60张。据此估算,该区2020年共需养老床位数约为1380张,2025年需养老床位数约为2700张。现有床位加上2020年交付的床位数仅700张,差距较大。

  虽然养老服务可提供的服务以生活照料为主,但是根据调查,老年人更希望得到心理上的护理。“在调查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时,选择需要心理护理达7成之多,可见老年人十分注重心理慰藉,说明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孤独、被抛弃的焦虑。”负责此次调研的市政协委员表示。

  “养老服务的内容绝对不限于提供一张床位,对于退休到失能前这一时期的养老服务应包括涵盖娱乐、零星工作机会、社交、金融服务等。”该政协委员说。

  而在养老服务结构上,公办养老机构面临设备老化、机构活力不足、服务能力提升难、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而养老行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投入较为谨慎,民办养老机构数量不多,服务能力未能全部充分发挥。

  “养老机构成本构成中,占比最大的仍是场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项,现在民办机构很难找到建设用地,租赁场地也面临选址难、落地难、一次性投入大等问题。”负责本次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介绍,而人工成本同样不容乐观。

  “事实上,新的民办养老机构在深圳市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很难找到新的建设用地,租用场地也面临消防、租用年限、周边环境、与社区的冲突等影响,很难最终建成。”该政协委员表示。

  对于当下普遍的养老难题该如何突破?民建深圳市委会建议,应增加按护理人数资助的比重,并建议扶持的财政支出应加倍。由于今后康复、娱乐、陪伴等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占比越来越多,建议改变只以床位数为单位的新增补助,应采取人工补贴、服务人次补贴等方式。

  民建深圳市委会还建议,应推进公办敬老院的公办民营改革,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也摒弃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制约。具体建议是将公办机构仅保留少量管理监督岗位随院管理,基本不参与机构运营,但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有否决权;将公办机构运营权通过公开竞拍方式交由民办机构经营,实行社会化运营,社会化收费。

  关注:社康与养老院如何互融

  医养结合已被当作养老机构探索盈利模式的方向,但目前难点仍颇多。“养老机构达不到申请医疗机构的条件,不能提供和医疗机构同样的发展环境,无法依靠自身建设医疗功能,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也缺乏合作吸引力。”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建议将养老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适度捆绑,降低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门槛。具体建议包括,将每个社区的社康中心与养老机构建立一对一合作机制;将养老机构的诊室纳入轮诊范围。政协委员们还建议,降低养老机构建立护士站、门诊室和康复床位的门槛,保证养老机构不出院门就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医康养服务链欠顺畅的现状引起政协委员们高度关注。深圳市政协委员杨浩勃建议打破“医康养”的条块分割。他建议将门诊和康养病人引入社区,构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医康养结合综合体。

  记者还关注到多份提案建议应发挥社康中心在社区养老上发挥积极作用。民革深圳市委会建议,社康中心在接待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医疗护理项目,承接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机构、居家养老及护理人员培训等服务内容。

  深圳市政协委员赵杰则建议,将养老机构医护技术人员纳入深圳市卫计委统一管理。“深圳‘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高达两万多。持有养老护理员证书目前仅占 11%,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赵杰表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医护人才管理制度。赵杰委员建议,应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为养老服务的激励补偿机制,“可将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托养机构整合设置。”

  在医养融合的人才培养,深圳市政协委员叶文学建议政府应引导医疗、养老机构与各大高校、医学院等专科学校合作采取创新方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同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和工资晋升制度,从而吸引具有职业医师及护理资格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他还建议应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从高年龄段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开始,从基本需求起步,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照护需求,“待制度运行平稳,条件具备时逐步将所有需要照护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对于高层次的照护需求可通过商业保险进行补充。”

  拨社会抚养费救济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这类特殊群体的赡养问题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对象。民建深圳市委会预提交提案建议以立法形式,明确失独老人救济资金的来源。提案认为,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尚不完善,对于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补贴费用极为有限且有年龄限制,为此建议将一定比例的社会抚养费作为失独老人救济资金的固定来源。

  市政协委员们具体建议,规定计生部门在收取每个超生交纳的社会抚养费后,及时或定期将一定比例的社会抚养费划转至同级民政部门的专项账户,由民政部门根据失独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资金状况,确定救助标准及救助条件,按月将救助资金支付给失独老人,或者是支付给养老院,以彻底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

  此外,民建深圳市委会还建议社区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构筑起帮扶“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潘争艳、高金德等10名市政协委员还建议建设深圳市临终关怀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成立以社工机构为辅,慈善组织、宗教团体参与的非营利性专门临终关怀中心或者临终关怀医院,工作人员由医生、护理人员、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专业社工等组成,建议该机构参考非盈利性养老机构予以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