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狗剪纸。作者:袁曼君▲生肖狗剪纸。作者:袁曼君
▲生肖狗剪纸。作者:袁曼君▲生肖狗剪纸。作者:袁曼君

  廖虹雷

  春节,深圳当地人称作“做年”。好一个“做”字,道出了极有涵义的地方民俗文化。丰富的年俗活动接二连三,祭祀天地、感恩先祖、阖家团圆、吃肉喝酒、娱乐狂欢、祈求丰稔。民谚“官三民四疍五”,也就是说官人于腊月廿三“入年卦”,老百姓廿四,而“疍家人”(水上居民)则为廿五方开始“入年”,直至元宵节结束,长达20多天的新春节庆,从古沿袭至今。

  做年,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第一大节。她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和宗教情怀。人们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的价值观。

  做年的重头戏,一是吃年夜饭,二是崇祀祖先。千百年来,年夜饭就是团圆饭,称得上“天下第一饭”。外出的人不管山高水远都得回家团聚。现在每年“春运”,亿万游子依旧归家心切,由东到西、由南至北,“回乡潮”盛况实为全球罕见。

  A

  无鹅不年

  深圳有句俗话——“无鹅不年”,也就是说过年如果没有鹅吃,不像过年。当地人非常看重以前辈长老为中心的这顿“年夜饭”。哪怕分家过日子的兄弟,也要携子孙一起过来,汇合成一个家族三代或四代同堂围坐着吃年饭。吃饭的人多,十多斤重的鹅做出烧鹅、焖鹅、鹵鹅或三杯鹅菜肴,才够份量吃;加上鸡、鱼、猪肉、酿豆腐等荤素菜,餐桌上才够丰富,“大家有多几块好挾(吃多几块)”。

  要想吃鹅、鸡、鸭,无论是西路片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的广府人,还是东路片的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大鹏客家人,都是自己饲养。说来不怕笑话,还有半年时间过年就掐着手指头盘算着如何自养“头牲”问题。比如自己孵鸡苗、选鸭苗,或到农贸集市买回鹅苗及中猪,然后精心饲养至过年时候宰。平时出田做工时,用竹笼子把鹅仔鸭仔挑到水田里放养,天黑收工时又把鸭鹅仔挑回来。天天如此,经过一造水稻(一年分两造,每造100多天)下来,“鸭在田间,春夏食蟛蜞,秋食遗稻,易以肥大”(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 。养够200天的鹅,刚好成熟可吃。不够200天的鹅,太嫩小;过了,又有点老了。有的人家为了春节做年糕,提前半年,匀出几块稻田专种糯谷,辟出一亩几分地种植甘蔗和花生,以作过年榨糖、榨油食用。勤劳的妇女还早早上山林砍柴割草,男人们则进山“打柴头”,因为过年蒸“圆笼粄”(年糕),需要蒸一夜十多个钟头,老柴头才耐久燃烧。故乡下有“打柴头蒸圆笼”之说。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家里人分工合作,劈柴、摘菜、杀猪、宰鸡鸭,磨豆腐、酿蚝豉、焖猪肉,使出浑身解数。巷巷传来刀镬声和柴火哔卟声,家家飘出肉菜香,越忙越像做年,越乱越有浓浓的年味。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市场物质丰富,买卖方便,加上深圳农村城市化,农村无农田,农民不下田,鸡鹅鸭鱼米全都现挑现买,自种自养自给的方式,成为历史的过去。加上现代人没大锅大灶,没有大台桌椅吃饭,阖家上下时兴到大酒楼订餐,包酒席,或在酒楼定购“大盆菜”送到家里来吃。既省时又省却了厨房之忙碌。

  酒楼年夜饭吃多了,人们又“返璞归真”,追求原生态的农家菜。近年,为了吃上农家放养的鸡鸭鹅和土猪,有人回老家养起家禽和自己种菜。没有条件回去的,则城里几户人家,到边远村庄或邻县农家定点签约付钱请农户种养,专供肉菜。到了做年时节,自然吃上特别好味的农家鸡、鸭、鹅、蛋和新鲜蔬果。

  B

  全家洗“年香水”

  做年的另一个重头戏是祭祀神明。清康熙《新安县志》载:“元旦天明礼神,遍拜尊长亲友,谓之‘拜年’。自后连日相宴,谓之‘饮年酒’”。古人称正月初一为元旦或正朝。又载:“除夕,先洗澡,换桃符,贴金钱,燃灯,烧爆竹,为酒以守岁”。

  古代的“年”字是倒挂谷穗的象形字,也就是说在粮食丰收之时,人们不忘上天的赐予和神明的庇佑。深圳300多年前就崇祀“天明礼神”。也就是在大年三十上午,备好三牲香烛,贴新灶神位,隆重接灶神爷下来。祭祀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和土地神。下午做“礼神”热身。首先三时开始,全家洗“年香水”,又称“大吉水”。 这种“香浴”的习俗,实际上是把石菖蒲、柚子叶、香芒草、黄皮叶和柏树叶,用大锅水烧开兑凉水洗的药浴。“大吉水”洗后醒神,清爽。

  为什么深圳的原住民钟爱用石菖蒲作“药浴”呢?原来,菖蒲背后有一个典故。道光年间的《岁朝图》中,画有过年花瓶插有桃花、百合、柿子枝叶和石菖蒲。桃花是过年应季的节物,寓意桃花运气逼人来;柿子枝叶与百合谐音是百事如意,是宋末以来的传承。而菖蒲的故事则流传得更远古,据说当年汉武帝梦见有个老人,告诉他吃九节菖蒲可以长寿升仙。因此菖蒲在中药里面级别非常高。人们后来把菖蒲放在案头,说它沾上的露水可以洗眼,去秽明目,加入温水泡浸沐浴,不仅洁身健体,还留有特殊香味。

  于是,民间笃信年三十晚“洗过年吉水,长大多一岁”。现在洗“大吉水”的香叶可在农贸集市上买,家里没有大锅大灶,可用较大的铝锅煮开。然后将“大吉水”和热水器的温水在桶里兑着洗。小孩子洗完穿新衫新鞋袜。女人洗后,仍在家准备晚饭和碗筷盆碟。男人洗后则携儿牵孙带着供品,到祠堂或在家中的神台前敬祭祖先,向子孙言传身教,永不忘祖。如到祠堂拜祭,各家站在自己的供品后面,由族长领头面对列祖列宗主持隆重唱礼仪式,添油上香,叩拜三下。礼毕,每户男丁均分到一份烧猪肉,俗称“太公分猪肉”。坪山、龙岗和横岗的一些村庄,仍沿袭粤东客家人在春节期间“拜山”,祭祀先人的风俗。

  大年初一,早时深圳的妇女起得特别早,去井口河边挑满一两缸水,取“新水活力”之意。隔日的茶、水全倒掉,重新煮开一壸。如今城乡用上自来水,还是有人清晨上梧桐山、羊台山取回山泉,用作做年沏茶煮饭煲汤之用。家中长老在新年的第一个早晨,点燃香烛拜祭天地神明;开启大门,燃放爆竹。新年第一炮,叫做“开门炮”,表示“开门迎新”“大吉有喜”(《荆楚岁时记》)。据称,此炮燃放有讲究,只放三响,不能噼里啪啦乱放一通。

  C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

  深圳有句俗话:“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人拜人,即拜年。年三十人拜神,带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酬神”之意;年初一人拜神,则是祈求新的一年获神明和祖宗庇护。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深圳本地食荤的人大体在初一拜祭,食斋的人在初二拜祭。拜祭程式较为简单,主要是在家的神台上添香烛,续茶酒;也有人重新做些荤菜,换上水果、糖果奉祀

  深圳的客家人,大凡住外地的家庭离村太远,大年三十没有回来宗祠祭祀的,大年初一都会回村拜祭。坪山大万世居的曾姓族人初一祭祖特别隆重,这天早上,全村100多户数百号人,排着长队,挑着三牲,带上香烛鞭炮等祭品,敲锣打鼓,舞着麒麟,浩浩荡荡蜿蜒几里路。一拜龙背村曾氏从五华迁此的开基祖祠;二拜三洋湖村坪山二世祖宗祠;三拜石灰陂坪山三世祖宗祠。年初二,才拜大万村始祖传周曾公祠。曾氏子孙后代沿袭这种祭祀活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深圳悠久的孝道祭祀文化。

  “年初二,人拜人”。此俗即年初二出门拜年。特别是外嫁女,带着夫婿、子女,提前礼品回娘家拜年。深圳布吉坂田,龙华大船坑、石凹、龙胜塘,观澜松元厦、樟坑径,石岩黎光、官田,公明塘尾、迳口村,宝安凤凰岗、罗湖黎围(水库新村)及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等麒麟队,在鞭炮声中舞麒麟穿村走巷拜年。麒麟为吉祥之物,家家请麒麟拜过后,一年平安好运。

  古人造“禮”字,寓意不论贫贱,不论长幼,不论远近,都绕不开俎豆祭祀。过去,祭祀讲究净身、礼服、尊卑和叩拜仪式,有“俄两膝并屈,俄叩首不已”“礼成于三,初献(敬茶酒)、亚献、三献合于一处”等规矩。礼仪程式过多,繁杂,必有不少糟粕,该革除。但是,这种仪式是庄严肃穆的,省却不了的。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感恩,无疑让世代子孙重视和传承这种民间文化。

  如果说,过去是“无鹅不年”的话,食俗保留了下来,但是如今却淡薄了对前人的感恩,这年过得未免有“丢掉了古老的文化源头”之嫌。

  狗年旺旺旺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生肖是狗年。人们喜欢用“旺旺”来称呼狗,而“旺旺”又寓意“兴旺发达”。

  袁曼君精心剪制,抓住每一只“旺旺”最生动的瞬间,在剪刀的“咔咔”声中将“旺旺”的机灵、顽皮、萌萌哒表现得惟妙惟肖。

  诞生在袁曼君剪刀下的“旺旺”,那种灵动中又透露着几分可爱俏皮的神韵令观者爱不释手,传递出袁氏剪纸特有的文化内涵,为这新春佳节增加了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