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2岁小伙夜间在篮球场打球时忽然倒地昏厥,经热心市民抢救苏醒后被送医。9月10日,此事经过报道后,引发市民关注。随着大众锻炼意识的增强,许多市民热衷于运动健身,夜跑便成了白天工作忙碌的上班族爱好的健身方式。但专家提醒,市民运动应遵循适度原则,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正确评估,运动应循序渐进,建议运动时结伴,遇到突然情况要第一时间拨打120,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因运动引发猝死现象已不鲜见

  记者了解到,这名22岁的男子平时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多。半年多未打球,当时一时兴起上场参与,忽感胸闷,未多想,只稍作休息又上场,后忽然倒地昏厥。

  其实,这样的意外事件在深圳并不少见。今年7月10日,龙岗大运中心一名正在跑步的男子突然倒在跑道上,脸色发紫,身体僵硬得一动不动。该男子47岁,当晚先打了一会篮球,觉得体能没得到充分锻炼,又去慢跑,体力超负荷了。后来虽有路人对他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心肺按压、人工呼吸。但遗憾的是,该男子送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市急救中心培训科主任赵伟表示,急救中心接警遇到这种病例并不少见,有些体育赛事也会发生意外状况,很多都是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自身没重视,结果酿成了大祸。

  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赵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运动中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大都是心脏本身有潜在的问题,但患者本身不知情或者没在意,因此要对自身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就医。在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心跳超过140次/分,出现气短、心慌、胸闷等不适时,说明心脏无法负荷,应立刻停止运动,尽快就医。此外,如果你有感冒、拉肚子、疲惫或是饮酒后,不要剧烈运动。“运动本来就是为了健身,不要为了运动而运动,等病好了再运动。”赵伟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主任唐从耀表示,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冠心病是40岁以上猝死人员的最主要的原因,Marfan氏综合征是40岁以下猝死人员的重要的原因,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是导致青少年运动性猝死常见疾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则是运动员猝死常见原因。

  唐从耀说,要在运动健身中预防运动性猝死,做到科学运动,必须从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来准备。首先,在运动前,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正确评估,比如心肺功能、生理学指标等。如有心脏病、心律不齐、高血压、糖尿病、感冒等疾病的患者,在运动时需提高警惕。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饭后不适宜立即运动,因为吃饭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耗费能量;但也不建议饥饿运动,容易产生低血糖症状。最好是在适量补充能量后运动比较合适。在运动中,要密切关注自身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如果出现出汗不止、乏力、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出现心脏骤停尽快实施心肺复苏

  “出现心脏骤停要争分夺秒,尽快施救。”赵伟说,现场急救要遵循“一评、二识、三呼、四救”的四步急救法。一是评估现场情况;二是快速识别被施救者的情况,是否丧失意识、是否有自主呼吸;三是呼救,第一时间拨打120电话;四是施救,持续不断的进行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

  赵伟还强调,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电击除颤,以获取更有效的救助。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3分钟内,迅速给患者实施电击除颤,成功率高达94%。“打个比分,如果将施救比作救火,徒手胸外按压就好像人工徒手救火,而AED就像灭火器,用起来效果事半功倍。”赵伟说,AED操作简单,是一种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心脏除颤设备,不需培训就能操作。打开AED的电源,就会有语音提示,只需要按照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即可,目前深圳已在公共场所安装500台AED。

  (记者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