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布会上,市民查看垃圾分类容器设备。▲《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布会上,市民查看垃圾分类容器设备。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陈龙辉 通讯员 韩跃武) 记者昨日从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6月,深圳全市已有805个住宅小区实现了“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涉及48万户大约167万居民。

  推动楼层撤桶、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是深圳完善垃圾分类顶层设计,推进分类和减量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近年来,深圳市城管部门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市民的垃圾分类和减量意识也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27%。2020年这一数据将提高到35%以上。那么,深圳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呢?

  完善垃圾分类顶层设计

  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深圳2013年7月1日成立了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负责组织推进、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随后,各区(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随后,还相继出台了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标准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第二、三、四季度,在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中,深圳连续位居第二名。

  2019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列为重点立法项目。将建立起一套“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的制度体系。对条例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立法工作将使垃圾治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九大分流分类体系实现减量

  依托垃圾分类顶层设计,10多年来深圳立足实际,确立了生活垃圾九大分流分类体系。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处理技术工艺相对成熟稳定的垃圾实行大类别专项分流处理,这其中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食堂餐馆的餐厨垃圾。很好地消化了园林绿化企业、超市、农批市场、企事业单位食堂产生的垃圾。

  根据家庭生活垃圾的性质和回收利用情况,则要求居民对废弃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废旧家具等进行分类。目前,深圳市已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系统,逐步培育了分流分类体系的产业链,日均回收量约2700吨,减量效果显著。

  宣传督导体系推动人人参与

  为了带动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宣传督导体系。2017年,深圳制订了国内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宣传引导。此外还实施了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通过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招募志愿讲师,规范培训课件,再由他们像蒲公英一样,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到各处。

  校园也是垃圾分类宣传的重要场所,城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实践,编制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的知识读本, 2018年实现全市中小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全覆盖。

  为唤起市民厉行节约,减少餐厨垃圾,城管部门联合媒体开展“光盘行动”, 号召市民“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并在2018年创设全国首个“11·8光盘日”。

  在督导方面,深圳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在住宅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定时督导,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未来,深圳还计划推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模式,并最终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