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深圳设计周特别活动之设计讲堂——“DESIGN NOW 设计现场”邀请当下活跃在第一线的设计师、创意人,分享最出色的社会实践案例,阐释设计思维与过去的连结以及对未来的创想,活络本土设计与各领域的跨界交流。今天分享设计师朱威特的精彩回顾。


朱威特 《身份 IDENTITY》

我叫朱威特,我的品牌是Vmajor,我是一名深二代,我觉得这个身份还是蛮有时代特征的。我的品牌成立于深圳,今天借助时尚讲堂 Design Now,以身份为主题,以我个人的经历,包括品牌的发展,延展结合跟当下时代的一些共鸣,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

我2012年回到深圳,之前是在英国伦敦念书,学的也是服装设计。
其实我以前最喜欢的是绘画、视觉的东西,伦敦给到我很多时尚类的启发,我在那边工作,08年毕业之后,就回到深圳一段时间,当时也没有想到真正做什么东西,那个年代中国的服装行业,很多都是copy或帮国外工厂加工的企业,跟自己的最初的理念有些不一样。我就到处走访去看,当时觉得怎么在中国逛商场,衣服都那么丑,感觉好像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满足到我,或是我周围认识的朋友想穿的东西。
我的一些女性朋友,她们都说没有意思,你去商场里,所有东西好像拆掉标签,牌子是可以换的,所谓的品牌故事其实很空洞,我就觉得我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己对当代服装的理解,创造一个品牌。然后就以自己的英文名Victor,V就是缩写,然后Major,音调、音阶的意思,等于是我理解的这个调子。
12年、13年就在深圳注册了这个品牌。当时我们喜欢做拼接,把一些造型做在上面,这年是2016年,大家记得那年其实人类好像是发射了什么到火星,当时就抓住这个点,以火星主题做了一期秋冬系列发布,发型也是参考了印象中火星地表的感觉,用一些面料拼接,这些是我们比较擅长或是喜欢去表达的。


妆容也是专门把不同的关于泥土的感觉抓在上面,出来的效果还蛮有意思的,这个系列也帮我们在中国本土打开了一些市场。很巧妙的是,我的品牌发展跟整个中国的所谓独立设计发展的时间,刚刚好是非常吻合的。之前是没有所谓中国独立设计师这个概念的,大家可能都是衣服,然后商业品牌。从12年、13年开始,我做了场这场秀,当时引起了一些反响,也开始进入当时的渠道商,买手店,所以说是刚好踩到了这个时代的节点。
这是后台拼接的一些造型感的。



这是后来18年被邀请到去澳洲,做的另外一个秀场。

整个是以当时海岸线澳洲那种度假的一个风格,采取了在地的元素去做成我们的风格,我们每一季都会去根据时代背景和影响,包括发布的一些地域,去专门去做不同感觉的东西,这个一直也是持续在我们品牌的DNA里面。

我一直也蛮confused,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其实是中国比较算是时间起步比较早的独立设计师的那一代,所以当时就想参加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比赛。

这是当年在东京的一个国际羊毛标志大奖,那时我其实也是比较焦虑,第一次参加国际性比赛,我想怎么样以当下中国的设计师身份来跟世界对话,因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国际设计师。
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让他们理解当代中国的东西?所以开始会用力过猛,用一些比较硬朗的面料,或者是比较直接好表达的东西。但是慢慢我觉得可能还是要作为自己当下的一些认知,这个是采用了西藏的一些元素。其实西藏那边人的搭配就是裹在身上的这种穿着方式,还蛮适合当下的。我记得好像从16、17年开始,全国那时所谓潮流一点做造型的,其实都是把肩膀放下来,然后衣服不当衣服穿。这种造型我觉得从这种元素里面就引发出来了很多,我16年就把这个作为了我的一个搭配方案去解决。

说到西藏,我很喜欢他们的肌理。就用这种造型的面料研发,这是仿照喜马拉雅山的感觉。然后当时我记得跟评委表达系列的时候,有一个观点说,因为很多人希望拿到奖项,可能都会做得比较用力过猛,我这个系列是非常的在地化。所有衣服其实是以非常环保性的,就是可再生的材料去做的,这个是系列的一部分。

我会在兼顾实穿性的同时,想批量化生产,因为我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我回到深圳之后,跟国外的朋友介绍深圳,他们会觉得是个什么地方?说香港旁边他们就知道了。可能来那边淘点A货,比较便宜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独特的点。
当时所谓文化,深圳因为历史原因,一路下来很多优质面,就是加工厂和帮这些品牌做后期处理的公司,我们跟他们取得联系,觉得时代也在转变,他们不可能永远是做一些copy别人的东西。然后帮一些很多国际上出名的大厂供应,其实都是在珠江三角洲这附近去研发的,我们发现作为我这一代设计师来说,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东西用于在我的一个backup里面。
因为我刚好家又在深圳,就有成立工作室的打算,这次比赛给到我一些鼓励,开始把这些东西用在我设计元素上,有后续加工厂的支持。衣服成本其实都是不是很贵的,评委的反应是:这么好的东西,你是在哪里做的?我就说Made in China,很骄傲的。其实是观念问题,国际上很多奢侈品也是中国做出来的。


当时这个系列也帮我们算是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尝试,因为这之后有像伊势丹、连卡佛,比较有影响性的国际买手店,关注到了我们,就做了下一步品牌发展。再举另外一个简单例子,可能就是因为我一直在焦虑这种身份的转变,其实当代的中国设计师可能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你要拿什么东西跟世界上去对话,你做的设计怎么样能让全世界的人认同你当代中国表达的东西,很想把中国的东西表现出去。其实当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有一个案例,也是一年前做的,之前算是走出去,跟国际性的品牌在合作,在中国落地的项目,然后大家知道哈根达斯雪糕,在全球是蛮有影响力,他们跟我们谈,我开始觉得雪糕的东西怎么能用到设计里面,慢慢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其实跟我们的理念、品牌发展还是有一些相通性,然后就开始做了一个跨界系列,所以我们所有面料,都是根据当时哈根达斯雪糕的品牌形象开始发掘出来的。

我们衍生出了不同系列,然后这个系列刚好也是跟深圳一个非常不错的平面设计工作室合作,创力这个项目,很多东西我希望能在地化,即使是国际上要表达的,也希望能通过深圳资源做出来。因为“Made In China, Created In Shenzhen“我觉得蛮自豪。其实很多东西是可以发生的。这是当时做的一些手提包,然后一些耳环。


后来的成品都是雪糕,当时都吃掉了,所以没有拍下来。我们做了30多个款式,在全球400个地区,400个门店做产品演示,然后是一个项链,也是混搭的,就是我们色彩跟它非常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之前对跨界了解不多,尤其像雪糕品牌,还是用后台或秀场的其他角度來看,我们喜欢用很硬朗,或是几何图案比较多的,我们说服哈根达斯说,你既然找我合作,你是希望表达品牌给你一个更不同的角度的东西,而不是希望大家知道哈根达斯已有的元素。所以我们把他的东西全部改了,一些系列的点,包括元素、几何拼接,都被做出了我自己DNA很强的系列。

然后整个系列推出之后反响也还不错,当时这种不同尝试让我知道在品牌发展的各种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点是可以再开发的。这些是后台的截图。


也是“中国设计师“的身份一直让我思考,怎样作为这个身份,借用自己现有优势,或者是民族特点,能够把品牌在语言上面,或各方表达上越来越国际化一些。这个时候我可能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纠结,为什么要专注去给外国设计师,或者国际市场来看你的东西是怎么样,你自然表达出来的已经是common的,现在所谓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不用专门表达你是中国的或怎么样,美的东西大家都会认同的。

之前还有一些平面设计,也是跟我好朋友柏志威合作的。在16年的海滩度假系列,在澳洲,因为海滩是蛮有意象的感觉,然后又是在澳洲那边,所以度假氛围非常重,我们就在面料上面直接采取了切割面料的细节,其实就是我们当时在海边借用的渔网来研发成功的,也做成了不同的衍生品系列,给我们的客户,包括媒体朋友。

这个是当时火星系列的,直接采用了比较冰冷的色调,是在北欧还是哪里拍的,它的冷度跟我们想呈现的橙色有很强的对比。

我觉得每个时代刚好,作为设计师,你是很当下的一个人,作为Design Now的一个表达,就需要表达时代情绪,这也是后面设计的不同系列的一些平面开发,这个是去年,我们collage了不同元素,其实我那年没有想好什么元素,觉得好像信息太多了,每天都有各种东西,我干脆把所有东西拼在一起。

我把所有没有用掉的,或者是各种系列之前的元素全部做成了一个我自己觉得在当下表达还比较有意思的,因为毕竟好像我们自己会分成很多的不同分类,但其实这个时代已经到一个多元、自由的,所以我蛮喜欢把这种东西表现出来。

到最后我觉得讲简单点好了,其实你很自信地做自己的东西,也不用太去纠结自己的身份,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是作为中国设计师怎样表达给西方,或是需要怎么样把所谓的潮流体现出来,就是你做自己,你自己是独特的不同点,然后你表达出来东西自然就会有他的一些人群。
这些是穿着我们品牌的明星,这些女性,其实就刚好表达了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一些点,我们也会很小心的挑选合作的艺人和明星,希望能表达出品牌特点。

所以我们想一直做的品牌发展点,就是希望做能表达当代当下中国女性的女装,有代表性的本土发展起来的品牌。因为当代中国女性我觉得是全世界最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发展那么快,女性是越来越强大。
然后中国女性,我们好像之前在一个数据上了解到,在中国能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职业女性,在全世界几乎是没有的。他们自己在做各种工作,同时又身兼多职,需要兼顾各种东西,所以我们希望提供的是,能够在各种场合,既通勤又能够在下班穿着的解决方式。我觉得这种群体发展也是越来越壮大,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设计类别。
来源:深圳设计周
责任编辑:张璐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7)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