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目的是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项目,作为深圳“最上年纪”的工程,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于今年4月正式竣工。

  现在的深圳博物馆与老深圳人印象里的那个博物馆已经完全不同了,快来打卡看看吧。

  深圳博物馆老馆目前已移交馆方,进行展陈布置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馆。在此之前,来看看室内展陈长啥样?文化展品有哪些?快来一睹为快吧!

  
横幅长图更尽兴▼ 

  还有这几幅图▼

  看了这些展厅效果图,是不是对展品充满期待呢。

  再看几件代表性展品吧

  (书画类)

  陈遵·芦雁图轴

  纸本 设色

  明 万历四十年(1612年)

  纵134厘米  横58.5厘米

  1982年九龙海关接收

  落款:壬子秋日写,陈遵。

  钤印:陈遵之印(白文印)、汝循氏(朱文印)。

  陈遵(生卒年不详),字汝循,浙江嘉兴人,寓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明代画家。活跃于万历年间,善画花鸟、蔬果、草虫,所作形态逼真,构图新颖,笔力苍老。通音律,暇时喜操琴自娱。

  此图以写意的手法画荷塘土坡上一只芦雁转颈曲身、勾爪理羽。其旁荷叶擎伞,莲花盛开。墨中带赭绘出的芦苇苍老刚劲。虽是初秋,已现萧瑟之气。用笔简练,造型准确,形态生动。

  戴熙·龙泉寺检书图卷

  纸本 水墨

  清(1636~1912年)

  纵37.5厘米  横1800厘米

  2015年商承祚家属捐赠

  引首钤印:个酉(朱文印)。

  释文:龙泉检书图。

  落款:伯元题。

  钤印:阮元伯元父饮(朱文印)、实事求是(朱文印)。

  隔水题签:龙泉检书图,戊辰七月,寿田。

  画上题跋:龙泉寺检书图,钱唐戴熙醇士画,戊戌初秋。

  题跋释文:程春海少农学富年强,忽以道光十七年病折,遗书未检,是为伤也。同人相约在龙泉寺,程镇北水部抱其书卷,惟《战国策地名考》二十卷已成书,其余未成卷帙者甚多,若并其诗文,定成佳集。是日同集者陈颂南、汪孟慈两农部、何子贞翰林暨元也。明年春孟慈嘱戴醇士学使画龙泉寺检书图,嘱阮元识之。

  张大千·荷花图轴

  纸本 设色

  1943年

  画心纵180厘米  横90厘米

  商承祚家族捐赠

  纸本,设色,绫裱。右下题跋“明月曾呼白玉盘,多情更照玉阑干。香吹一夜西风满,水殿罗衣作许寒。”下钤白文印“爰木”、朱文印“大千”。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此件为其中期作品,在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笔下的荷花更物情物态,以没骨法绘制,荷花清妍秀丽,水墨淋漓。

  (陶瓷类)

  白地黑花开光诗文八方枕

  金代

  高11厘米 长34厘米 宽14.9厘米

  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枕灰褐胎,胎上施白化妆土。枕面呈八边形,出檐。中间开光处露胎,写行书诗文:“报信教人接,牵牛与我骑。今朝无一事,睡至日高时”。诗文两侧各饰有黑彩花草纹。该枕属山西金代河津窑难得精品,其装饰清新典雅,诗文闲适诙谐,书风高睨,可能与文人参与瓷业生产有关。

  青白瓷注碗

  北宋

  注碗高14.7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9厘米

  注子通高24厘米  口径3.8厘米  足径9厘米

  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注子直口,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器体呈瓜棱形,颈下部饰浅浮雕莲花纹饰。注碗呈深腹七瓣葵花形,表面有刻划纹饰,内底有垫烧痕,高圈足。注子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子、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子、注碗。

  三彩白马

  唐代

  高57厘米 长60厘米

  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这件三彩白马,造型头小颈长,腰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是唐代三彩陶塑的杰出代表。唐代艺术中诸多对马的表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是风不开的。唐代爱马和养马的风气很盛,马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游猎、沙场征战、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唐代的诗文和绘画中,对马的歌咏与描绘也屡见不鲜。

  (铜器类)

  “国子硕父”铜鬲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高13.3厘米  口径18厘米  

  198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

  这件鬲器腹饰有三组曲体长鼻龙纹,每组龙纹之间隔以竖向扉棱。口沿内侧呈逆时针方向铸有铭文一周二十四字(含重文二字):“虢中(仲)之嗣或(国)子硕父乍(作)季嬴羞鬲,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亯(享)”。铭文中“虢仲之嗣、国子”是作器人“硕父”的身份,表明硕父是某一代虢国君虢仲的儿子,这件鬲是硕父为其妻季嬴所作之器。

  蟠魑纹编钟

  春秋

  通高29.3厘米  铣长17.8厘米  铣间14.3厘米

  1936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

  此组编钟出土时为8件,其中较小的4件收藏于深圳博物馆,较大的4件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钟为甬钟形制,造型优美,铸造工艺精湛,钟体装饰蟠螭纹,纹饰细腻。从钟腔看,有调音的锉磨痕迹,可见其为实用之器。

  青铜钟是周代的打击乐器,推测从铙演化而来。有甬钟、钮钟两种类型。钟在使用时以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中国先秦时代青铜钟呈扁圆体合瓦形的特殊形状与结构,敲击钟下部(鼓部)正、侧两面时能发出两个频率的声音,所以又被称为双音钟。

  “吾作明竟”神人纹铜镜

  东汉

  直径17.5厘米  镜缘厚0.4厘米

  1986年广东省文管会调拨

  铜镜分为三层,上层为西王母与侍者,中层为西王母与东王公,下层有各类神人。

  铜镜有12个方枚,各有一字:“吾 作 明竟(镜),□山□□,湅三商冈”。

  湅,熔炼;商,金属,三商,或指铜锡铅。这反映了古人对铸镜熔炼操作的认识。

  今天的深圳博物老馆线上“云”游,到这里就要向大家说再见了。需要说一句,这些只是老馆展品的冰山一角,所以请期待一下正式开馆吧!

  深圳还有很多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空闲时可以拉上好友带上娃,或者自己一人,走进一家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资料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中心、深圳博物馆;摄影:袁小宜

  责任编辑:陈亚杰

  审核:刘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