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税务硕士校外导师专题交流会在经济学院303会议室举行。本次交流会由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罗湖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税务硕士校外导师黄智文主讲。他以《产业政策之争的税收视角》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不仅深入剖析了产业政策与税收优惠的理论与实践,还结合深圳发展的案例,对税收与税源分离等问题给同学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观点。本次交流会吸引了财政学系学生的热情参与,共同探讨税收视角下产业政策的理论。黄智文和同学们结合本次交流内容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实践进行了讨论。

广告

  交流会正式开始前,黄智文通过TCL并购汤姆逊的案例,引出了企业家在产业发展趋势判断上的挑战。2005年,李东生成功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使TCL一跃成为全球第一的彩电企业。然而,随着产业技术的快速转型,汤姆逊的原先优势很快变成了负担,导致了严重的亏损。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也难以准确预见产业发展的趋势。

  随后,黄智文详细介绍了他的研究论文《产业政策之争的税收视角——兼论芯片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着力点》。论文从张维迎和林毅夫两位学者关于产业政策的辩论出发,评析了两位学者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实质上都对经济政策有益。他进一步介绍了菲利普·阿吉翁的实证研究,该研究利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验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并分析了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作用。他强调,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交流过程中,黄智文以2021年部分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不再被视为重点软件企业为例,启发同学们思考背后的原因。财政学系的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财政投入的机会成本、覆盖范围等角度和老师一同交流了产业政策与税收优惠应当支持的方向。在经济学理论上,同学们回顾了科斯定理和外部性。污染具有负外部性,因此需要通过征税加以调节,这种税收被称为“庇古税”;而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如高科技企业一年极高的研发投入,其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它为自身创造的价值,因此给予这类企业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是合理的。

  讨论还引入了索洛模型Y = A*f(L, K),其中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然而,索洛模型并未将教育和研发视为增长的内生变量,而罗默模型则不同。该模型Y = f(k, K) = F(k, K, h)将社会总知识水平K和企业私人知识k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明确将教育和研发内生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这一理论创新为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在讨论税收与税源分离的问题时,黄智文强调了税收分配的重要性。税收的分配和支出的转移应由各地方政府的共同上级政府决定,跨省的收入分配则需经过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稳定的财政收入预期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南山区的税收分成和官员激励为例,税收分成事关财政事权匹配和调动两个积极性,应保持稳定的预期。

  在本次交流中,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气氛热烈。通过这次交流会,同学们不仅对产业政策与税收优惠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对如何通过税收政策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平台。本次专题交流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从税收视角思考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平台,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智文老师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为税务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政府实践视角,对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和导向有了更加辩证地思考。

  (审核:林兰苹)

  (编辑:邓佳丽)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