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南山区分会场主题活动之一、第四期“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在深圳书城南山城3楼活动区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及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出席活动,就“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与对谈。
李杨教授以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三部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半生缘》和《第一炉香》为例,通过三部电影与张爱玲原作的比较,探讨了读者和观众非常熟悉的两种艺术形式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异同。他指出,学界和观众普遍对《倾城之恋》与《第一炉香》改编批评较多,对《半生缘》的认可度相对高一些。其实在讨论电影与小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关注电影导演对原作的理解及其艺术功力之外,还不能忽略作为文字艺术的文学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之间的媒介差异。因此文字艺术的深度以及个人性、想象力很难用视觉艺术加以表达,反过来,视觉艺术的直观性与大众性又是文字艺术很难企及的。有些电影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忠实于原著,而是用视觉艺术创作了新的艺术作品。在张爱玲作品的改编中,侯孝贤执导的《海上花》,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都是此类电影的代表。
关于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尹昌龙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以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为例,认为电影改编并不是直接向原著作品投降,而是要建立起与原著的对话关系,电影《色戒》虽然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主题表达、艺术风格上都与原著小说有显著差异,但李安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使得整体故事更加完整和感人。因此电影《色戒》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普遍认可。由此可见,一方面,相对于“小说”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有100多年历史的电影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空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的时代,另一方面,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并没有因为视觉文化、网络媒介、赛博空间的崛起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像小说这样的文类将具有视觉艺术难以穷尽的属于魅力。读书将始终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
两位学者的话题引发热烈反响,除了媒介比较,听众的问题还集中于张爱玲小说中“爱情”的位置,爱情的真谛与意义,以及如何理解张爱玲的文学想象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等。李杨质疑张爱玲是爱情小说作家的提法,他认为张爱玲不相信爱情,她关注的普遍的人性,所以他的笔下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她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她的几部写男女关系的代表作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炉香》等等写的都是所谓的“庸人俗事”。这种写法,在张爱玲开始写作的时代就曾受到左翼批评家傅雷的批评,很多读者,尤其是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年轻读者不容易接受张爱玲的人生观。但也有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写法。比如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夏志清先生,在他看来张爱玲不写英雄的故事,对“凡人”的人性充满理解与同情,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对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拥趸。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电影在改编小说时的困难。以电影来对“凡人”的生活进行视觉呈现是非常困难的。电影作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造梦机器,更适合讲述英雄的故事,黑白分明的故事。这也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很难进行电影改编的重要原因。尹昌龙先生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张爱玲的世界观其实是分裂的。写小说的张爱玲在生活中同样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情。她的个人生活悲剧与她的小说写作构成了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爱情与生活的鲜活案例,值得我们反复参详。
现场互动热烈,听众不断提问。活动结束后,许多听众都表示收获满满,意犹未尽。“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是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华夏星光有限公司承办的全民阅读活动,自7月以来,已邀请阿来、九鹭非香、叶兆言等多位作家围绕“电影与文学”这一主题主讲,旨在激发深圳市民的阅读热情,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因为深受读者的喜爱,此活动已成为了南山区文化活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