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蓝鹊。 ▲红嘴蓝鹊。
▲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韩跃武 摄 ▲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韩跃武 摄
▲仙湖植物园森林音乐会。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韩跃武 摄 ▲仙湖植物园森林音乐会。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韩跃武 摄
深圳人才公园。资料图片 深圳人才公园。资料图片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入冬以来,在深圳湾公园水域,珍稀候鸟黑脸琵鹭又飞回来了,还有黑嘴鸥、白肩雕、红嘴蓝鹊、绿翅鸭、反嘴鹬等其他数万只候鸟在这里嬉戏。深圳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深圳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每天都上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剧情,而这仅仅是深圳公园惊艳绝美的一角。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的奋力前行、踏浪追梦,深圳已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公园也发展到今天的1206个,形成了“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多级公园体系,随处可见花繁四季彩绘鹏城的景象,公园里城市实至名归。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做好公园硬件建设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公园文化建设,设计和设施便民亲民,大大提高了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深圳公园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因素。

  1

  1206个公园四季开花季季不同

  春天,人才公园的粉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随风摇曳,让人仿若置身浪漫的田野;夏天,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凤凰树红了一城,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和动感的都市景观;秋冬时节,莲花山公园的簕杜鹃、美丽异木棉,深圳湾流花山花海开得灿若云霞……深圳,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城市。连续多年来,深圳在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的情况下,把公园建设列入市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公园数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到如今已是1206个深圳公园。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观花乔木遍布公园、道路、山林,使得深圳四季有花开,季季花不同。深南、北环、滨海等城市主干道两侧植被,用乔草+自然多彩花境营造出疏朗通透景观格局,其中深南大道中间带以一系列优雅、简洁大方的造型花境、花坛,营造了令人震撼的“锦绣深圳”“凤凰飞羽”花景,在重要节点、道路交汇处营造姿态多样的自然花境,既提升了城市街景,又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让市民感受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之美。

  在这些公园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梧桐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还有深圳湾公园西延段、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廊道、香蜜公园、前海紫荆园、宝安滨海文化公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公园陆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朋友圈中的网红“打卡点”。

  深圳的公园不仅数量多,而且颜值高。在设计和建设方面,深圳对标国际一流品质,引进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公园设计与建设,打破公园边界设定,将公园与城市街区相融合,从“城市的公园”转变为“公园的城市”。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中心公园等原有公园,早已拆除了原来老旧的围栏和绿篱,梳理了生长过密的植物,营造了层次分明、舒朗通透、律动起伏的疏林草地景观,让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地融为一体,拉近了市民与公园的距离。

  此外,深圳还启动了社区共建花园计划,引导公众参与花城建设,调动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积极因素,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和社区环境提升,将城市边角绿地变身为居民共同打造的美丽绿色公共空间。2020年,全市已经建设120个社区共建花园,让鲜花盛开在深圳的每个角落,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享受美丽。

  2

  绿色延续到空中让城市变得立体起来

  在地面“见缝插绿”之余,深圳为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还在《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中新增立体绿化章节,对新建公共建筑、高架桥、人行天桥等设施强制实施立体绿化,三年新增立体绿化近百万平方米,将绿色延续到空中。

  在福田区振华西路上,一座垃圾转运站的外墙上“长”满了鸭脚木、黄金叶等多种绿色植物。曾有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市民评价,远远看过去,还以为是一栋别墅。这种绿化方式就是向空中“借地”的立体绿化。同样,在皇岗北环立交、人民南人行天桥等处,你能见到沿着立交桥体两侧护栏边,种着一排排的簕杜鹃花,而立交桥柱上,爬山虎等植物从地面伸到桥身包裹着一根根水泥桥柱。开花时,簕杜鹃染红全城,如同一个美丽的空中花廊。市民穿梭其中,似乎完全感受不到错综复杂的水泥立交桥的存在,映入眼中的多是随风摇曳的绿色。

  从地面到空中,从绿城到花城,深圳不断创新城市绿化技术和方式,让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共生,用绿色创想城市未来。经过多年实践与积累,深圳已建成一大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形成了城市的空中绿肺。例如国内最高的福田区环境监测大楼绿墙、深圳国家基因库室外绿墙、深圳星河丹堤隧道盖屋顶绿化以及深圳最美停车场仙湖停车场等。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外墙、立交桥、屋顶、室内墙面等通过立体绿化实现绿色变身,似乎生硬的钢筋水泥生动地“呼吸”起来。

  3

  2000余公里绿道串联青山碧海景色如画

  深圳是一座森林之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横贯东西的山海资源,包括252公里的海岸线、10条河流。山海间栖息着49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近2100种野生植物,每年有20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深圳湾停留,10%的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每年在深圳落脚过冬。这些野生动植物与千千万万深圳人一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繁华都市或一路之隔或相互交融,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0年来,深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并驾齐驱,打造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家园,守护着“野性深圳”的生态珍宝,自2015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圳先后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绿化景观提升、绿色生态水网、特色主题公园等52项重点工程建设,2018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目前深圳共建成绿道2448公里、平均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以区域绿道为骨干,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结构合理、衔接有序、连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市民骑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分钟至45分钟可达省立绿道。“深圳确立了以区域绿道为骨架,城市绿道为支撑,社区绿道为补充,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体系。”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0余公里绿道依山傍海,风景如画,成为民众游玩、打卡的热门网红景点。同时,还规划了贯穿东西部的郊野径,主线总长达300公里,将以对环境低冲击、无痕山林理念的手作步道方式修建。绿道和郊野径把深圳的山林海岸串联成网,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空间,让市民能更便利地体验深圳的自然之美。

  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山海连城计划”。该计划将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统筹推进建设,在现有绿道的基础上,通过连接和修复生态断裂点,串联自然保护地,汇聚最有代表性自然地貌的“深圳之脊”,构建连通绿脊和海岸带的生态廊道。

  4

  高标准公园设置满足市民多元需求

  公园文化季,是深圳作为“公园里的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精心布局,打造公园文化季,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公园文化季,培育了莲花山草地音乐会、深圳湾草地音乐会、深圳森林音乐会等一批高品质的公园文化活动品牌,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久负盛名顶级乐团的精彩华章。

  自然教育是深圳公园文化的一大特色。2015年,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建设了第一个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此后以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自然教育中心建设模式引领全国。目前全市已有27个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其中仙湖植物园被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授予“国家级自然学校试点单位”。未来,深圳将搭建全市自然教育中心交流平台,推动深圳成为全国自然教育之城。

  在公园服务管理上,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坚持“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提升公园内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了各类儿童游乐、体育锻炼、轻餐饮、母婴室、果汁机、直饮水等设施。香蜜公园、人才公园等公园配套修建了专门的儿童游乐和运动设施,专业的跑步路径和运动场地激发了附近居民的锻炼欲望。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已经连成一体,跑一趟就能看尽河、海、湖的绝美风景,沿途还设置了饮水点,是长跑爱好者锻炼的好场所。

  未来,深圳将深入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和自然资源特点,进一步融合城市公共空间,强化公园海岸和水体连接,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魅力生态骨架,全面提升公园在自然保育和城市服务等方面功能,深入推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建设“公园里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