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上半年,对于重度脊柱畸形的深圳女孩小新(化名)来说,可以用“凤凰涅槃重生”来定义这段岁月。

广告

  “我真的太牛了!”告别19年的病痛煎熬、长高了12厘米的小新忍不住给自己点赞。

  家住深圳龙岗的小新,从小就跟同龄小朋友看起来不太一样,7个月了,还坐不好,歪歪倒倒。家人带去医院检查,脊柱侧弯。到了会走路的年纪,小新出现了明显的走路不稳。后来,慢慢开始驼背、上半身扭曲,动一下就喘,小学、初中、高中,从来没有好好上过体育课。家人带着四处求医,广州、长沙、成都……走遍大半个江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生长发育的加速,小新的脊柱畸形越来越严重,手术也变得越来越麻烦。

  于是,风险越大越不敢做,越不敢做风险越大,成了恶性循环。

  小新12岁那年,全家人下定决心手术。在广州住院治疗期间,医生术前谈话说只有10%的可能恢复正常。但也有意外的风险,比如术中神经损伤,轻则下肢疼痛麻木,重则截瘫,情况会比当下更糟糕。

  小新打了退堂鼓,“我怕剃光头,怕手术失败,怕再也站不起来,怕死了怎么办。”

  家人尊重小新的决定:就这样,身材不好看总比在床上躺一辈子好。在艰难抉择后,他们还是回家了。

  全家人并没有放弃,仍多方打听。后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沈慧勇教授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邱勇教授团队联合成立了脊柱畸形诊治中心。

  查阅新闻他们得知:脊柱畸形诊治中心4年多来,双方团队建立了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邱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定期到深圳出诊、手术,开展学术交流,目前已完成百余例高难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八骨科也派遣多批次、多人次前往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参访进修,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后来,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合作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开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

  去年8月,结束高考的小新,填报完广州一所大学的药学专业后,来到中山八院骨科中心。“不做不行了,再不做可能就没机会了”,小新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邱勇教授的门诊,即使是这位完成过上万例复杂脊柱畸形矫治的国内顶级专家也吃了一惊。只有不到一米五的小新,看上去很瘦弱,穿着宽大的衣服,一眼看上去,上半身歪着。右边背部、肩膀,高高隆起。脊柱畸形已经导致骨盆倾斜,行走也一瘸一拐。

  进一步检查发现,小新肺功能已受损50%以上。若不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可能失去手术机会。但19年日积月累的生长,整个脊柱歪歪扭扭,侧凸、后凸角度都在160度以上,最弯的地方,几乎窝成了直角,像是个大大的“U”,矫形非常困难。

小新脊柱侧后凸畸形重度小新脊柱侧后凸畸形重度

  考虑到小新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邱勇教授给出了先牵引、后手术的治疗方案。

  去年11月,小新开始了第一次住院牵引治疗,20天;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居家牵引治疗,3个月;今年3月,第二次住院牵引治,2个月。

  持续牵引,有助于降低手术神经损伤风险、改善营养状况及肺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

  在经过数月的牵引治疗后,中大八院副院长、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王鹏教授与南京邱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刘臻教授讨论,为小新制定了详尽的手术规划,还打印了3D脊柱畸形实体模型,反复商量手术方案。

小新的3D脊柱畸形实体模型小新的3D脊柱畸形实体模型

  5月25日,小新被推进了手术室。“要先骨肉分离,一点点拨开肌肉,把整个脊柱显露出来,这一步就要了半条命”,跟台手术的主治医师刘帅说,因为严重畸形,最弯的地方,椎体极度旋转,角度刁钻,必须小心一点点剥离,以免伤及周围重要结构,清晰显露术区,为下一步矫形提供条件。

  为了更好地矫形,也为了更好地改善外观,还截断了三根肋骨。

  无影灯下,一方面,是高超精湛的手术操作、团队的紧密配合,另一方面是国内外一流的医疗设备保驾护航:国际一流的O臂导航系统、动力置钉系统,不仅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也提升了手术效率。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则将神经损害风险降到了最低。

  早上9:40开始的手术,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在王鹏教授、刘臻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在手术团队与麻醉团队的协作下,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三天,小新就可以下地慢慢行走了。“能看到我妈的发缝了,我不用仰着头看我姑姑了!”回忆起那天的情况,她仍难掩喜悦。

  小新的身高从145厘米,长到了15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端午假期后,王鹏告诉小新,各项检查结果都很好,可以出院了。

中大八院副院长王鹏教授查房中大八院副院长王鹏教授查房

  随着暑假的来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脊柱侧弯的问题,该中心也开启了暑期手术预约通道。在该院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等平台预约脊柱畸形专科门诊即可。

  审核:刘屹龙

  编辑:李森涛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