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光明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健康大讲堂(第24期)在区图书馆七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聚焦“肺结节肺癌防治全攻略”吸引了众多关注肺部健康的居民参与。

广告

  活动伊始,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两位权威专家率先登台授课,胸外科主任张军航教授首先讲授了癌症流行病学现状,概述了肺癌情况,肺部结节知识,探讨了人工智能应用,并分享了“安”肺之道。

  警惕肺部“小恶魔”

  守护健康大作战

  肺癌:潜伏的“健康杀手”

  肺癌,在我国的癌症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57万例,其中肺癌病例就有82万例之多;而在癌症死亡病例的300万大军中,肺癌更是以71万例的死亡人数独占鳌头,妥妥地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料冠军”。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与挣扎,也让我们不得不对肺癌提高警惕。

  肺癌病因:多因素的“致癌拼图”

  肺癌的病因就像一幅复杂的拼图,由多个因素共同拼凑而成。吸烟堪称肺癌的“头号帮凶”。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就像在自己的肺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年限越长,炸弹爆炸的风险就越高。

  大气污染、烹饪油烟、职业接触(如砷、镉、铬、镍、石棉、煤炼焦过程、氡、电离辐射等)、饮食因素、遗传易感性、基因变异等也都在这幅拼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增加了肺癌发生的风险。

  肺癌类型:多样的“癌细胞军团”

  肺癌的病理类型丰富多样,仿佛是一支由不同兵种组成的“癌细胞军团”。

  鳞状细胞癌与吸烟关系密切,男性吸烟者居多,多为中心型肺癌,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就像一支行动迟缓但稳扎稳打的步兵部队;

  腺癌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成功超越鳞癌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多为周围型,生长速度有时较慢,但早期就可能发动“偷袭”,通过血行转移迅速扩散,如同一支擅长突袭的特种部队;

  小细胞癌同样与吸烟脱不了干系,老年男性、中心型较为常见,它是神经内分泌起源,恶性程度极高,生长速度极快,能迅速发动淋巴和血行转移,如同癌细胞军团中的“闪电战部队”,虽然对放射和化学治疗起初较为敏感,但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预后极差。

  肺结节:肺部的“神秘阴影”

  肺结节就像肺部的“神秘阴影”,悄然出现在许多人的体检报告中。它是肺实质内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发病率约30%-40%。

  别一看到肺结节就惊慌失措,它并不一定就是肺癌。3mm以下的结节,恶性概率仅0.2%,就像一个几乎没有威胁的“小喽啰”;≤6mm小结节,概率小于1%;而8-20mm的结节,癌变可能性升至18%,逐渐露出了“狰狞面目”。

  发现肺结节后,医生会像侦探一样,根据结节大小、患者性别(女性需特别重视)、家族史、CT表现(如血管生成、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空泡等)结节类型(纯磨玻璃结节、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以及动态变化(如是否有增大趋势、出现实性成分或增多、持续存在等)等线索,综合判断其是“良民”还是“坏蛋”,再决定是密切观察还是进一步检查、手术切除。

  人工智能:医生的“得力助手”

  在与肺部疾病的战斗中,人工智能(AI)成为了医生的“得力助手”。在肺结节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快速准确地区分肺小结节和非结节,减少假阳性率,大幅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将肺结节的三维纹理特征、临床信息及CT图像数据输入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肺癌预测,AI还可提高放射科医师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例如,AI在CT查结果中识别微小肺结节的灵敏度约为96.7%,而放射科医生仅为78.1%,AI的高敏感度和快速读片速度在肺癌筛查中就像给医生们装上了“火眼金睛”。不过,AI目前还只是辅助医生的“好帮手”,无法完全取代医生的专业判断。

  日常防护:肺部健康的“守护盾牌”

  戒烟是“护肺之战”的关键一役,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在污染环境中的暴露时间,避免让肺部遭受“雾霾攻击”。

  保持厨房通风良好:厨房油烟也是一个隐藏的“敌人”,注意使用高效的抽油烟机,减少油炸、爆炒等烹饪方式,阻挡油烟对肺部的侵害。

  定期体检则是我们的“侦察兵”,尤其是肺癌高危人群(如有吸烟史、家族史、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肺部的异常情况,尽早采取措施。

  放射科主任医师柳学国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肺癌CT筛查肺结节分类方法,以及如何判断其良恶性进行评估和制定随访策略。

  肺癌CT筛查:

  早筛早治,守护健康

  筛查利器:低剂量CT的“火眼金睛”

  在与肺癌的战斗中,胸部低剂量CT筛查是有力武器。与胸片DR相比,它像超能力侦探,能敏锐察觉肺部细微变化,发现隐藏小结节。

  现代多层螺旋CT的低剂量模式,让其在准确发现肺结节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就像寻宝时精准定位且不破坏环境,为早期发现肺癌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筛查意义:全方位的健康“守护盾”

  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不仅是检查,更是健康“守护盾”。在肺癌早期诊断上,它能在萌芽时发现,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提高根治机会。

  对吸烟者,它是“监督员”,能显示肺部状况,提高戒烟率。它还能定量检测肺气肿、发现心血管钙化,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降低致死致残率,为身体抵御疾病筑牢防线。

  筛查对象:重点人群的“防护警报”

  有高危因素人群需特别关注肺癌CT筛查。

  吸烟人群肺部受烟草侵害,患癌风险高;

  慢支炎、肺气肿、肺间质疾病等患者肺部有损伤,易被肺癌攻破;

  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能携带致癌基因;

  从事肺部毒物接触职业者工作环境差;

  有肺结核史者肺部瘢痕可能滋生肺癌。

  这些人群应每年筛查,40岁以上无高危因素人群,也建议定期筛查,加上一道“安全锁”。

  结节判断:良恶性的“鉴别密码”

  发现肺部结节别慌,关键要解开良恶性“鉴别密码”,结节密度分类是线索。

  如实性结节<6mm为低危,6-10mm中危,>10mm高危;

  部分实性结节中实性成分<3mm低危,3-6mm中危,>6mm高危;

  纯磨玻璃结节<20mm低危,>20mm需密切关注。

  结节形态、边缘等特征也助于判断,医生会综合多因素准确判断。有中高危肺结节才需要找医生咨询,低危结节可以一年后CT复查。

  生长规律:把握时机的“时间魔法”

  肺癌生长速度似“时间魔法”,不同结节节奏不同。

  肺部实性结节中良性占绝大部分,如为恶性则常生长快速,直径大于6mm时需要咨询医生,并3-6月CT复查,一般CT随访2年无增大可基本放心;部分实性结节中大部分可能为恶性,需提高警惕,咨询专科医生并3-6月CT复查。

  约80%的纯磨玻璃结节属于良性或良性行为结节,生长缓慢,年度CT复查即可,发现结节有明显快速增大及增浓才考虑手术,通常需要CT随访5年以上才能基本放心。

  定期CT复查如“时间标记”,助我们掌握结节变化规律,调整治疗策略,在合适时机控制结节,避免恶化。

  案例启示:真实故事的“警钟长鸣”

  真实案例敲响肺癌CT筛查和随访的警钟。

  68岁重度肺气肿男性患者,08年发现小结节未重视,12年发展成肿块并转移,病情失控。这警示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58岁女性筛查出结节后密切随访及时手术,病理为双肺双原发微浸润腺癌(MIA),预后良好。说明早期发现和处理肺部结节对战胜肺癌至关重要。

  筛查与预防:双管齐下的“健康堡垒”

  肺癌CT筛查重要,预防也不可或缺。戒烟是关键,戒烟能驱逐隐患。同时,关注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暴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生活作风,增强免疫力,抵御肺癌侵袭。

  积极行动,守护生命

  肺癌CT筛查对40岁以上人群是“保卫战”,“一筛三降”(一筛指的是肺癌CT筛查本身,三降分别指降低肺癌死亡率、降低心脑血管病致死致残率、降低肺气肿致死致残率)需大家重视。筛查时像侦探注意危险分层,对不同结节合理处理。让我们积极行动,定期筛查,用科学方法守护肺部健康,远离肺癌威胁,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胸外科副主任李昀主任医师、胸外科石东磊副主任医师以及主持人余辰辉一起上台开展圆桌对话,并就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问:肺癌早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具体筛查要求是什么?40岁是否每年都要做?还有哪些人需要做早期筛查?

  答:40岁以下肺癌几率相对少,40岁以上可能性增加。高危人群(有肿瘤家族史、重度吸烟且吸烟指数大于20包/年、既往有肺部疾病史、有特殊职业接触史)需每年筛查;非高危人群先做基础筛查,若未发现问题,可延长至两三年再做一次。

  问:肺癌手术住院流程怎样?大概需要住院几天?

  答:先到门诊,带既往CT资料请专家会诊,有手术指征开住院单入院。入院做全身检查(约3天),判断身体是否适合手术及病变情况,然后安排手术。术后一般7-10天出院,整体住院约10天,部分患者恢复快不到5天也可能出院。手术多采用微创手术方式。

  问:对于9毫米靠近胸膜的肺结节,应咨询介入科医生还是胸外科医生?手术切除后多久能恢复到可以健身、游泳、做饭炒菜的生活状态?

  答:对于该肺结节,主要考虑胸外科手术。如为胸膜下结节,采用微创楔形切除损伤小、恢复快,对肺组织损伤小且不涉及深部重要结构操作。术后恢复与手术切除范围和年龄有关,年轻人恢复更快,胸膜下结节切除术后一周可根据情况逐步恢复活动,如上班等,若想慢跑建议一个月后开始。介入治疗(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在恶性肺结节治疗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大规模数据支持其优于手术,手术仍是治疗恶性肺结节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如Ⅰa期肺癌手术后长期随访5年、10年以上生存率可达95%以上。

  问:经常接触二手烟且厨房油烟大,经常咳嗽,这种情况下每年要做几次CT?

  答:吸烟(包括二手烟、三手烟)、厨房油烟等对肺部健康有影响,可能导致肺癌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不吸烟但经常接触这些刺激性物质且有咳嗽症状者,若年龄未到40岁,可先观察;若已达40岁,每年一次CT筛查通常足够,特定高危人群需缩短筛查时间。

  问:肺癌或肺结节的发生除年龄、家族遗传、职业气味外,心情有无影响?生活中有无防治肺结节或肺癌的食物?肺癌手术5年、10年生存率是通用话术还是意味着患者只有5年或10年寿命?

  答:心情对肺癌有影响。人体如生态系统,长时间心情不好、焦虑或抑郁会使体内激素和细胞因子变化,影响抗癌机制,导致癌症或其他疾病发生,好心情有益肺部健康。目前确切能预防或治疗肺结节、肺癌的食物尚无定论,可到正规公立中医院咨询相关方剂或汤剂,但应避免轻信广告或游医。对于肺结节可先进行试验性消炎治疗辅助判断良恶性;同时主动避免如油烟、燃气灶燃气等高危因素。肺癌手术后提到的5年、10年生存率不是指患者只能活5年或10年,若术后5年患者生活良好,临床上可认为已治愈,10年生存率是更长时间观察指标。

  在义诊筛查环节,胸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齐上阵,为市民提供了一对一的咨询与阅片服务,并向高危人群派发免费胸部CT筛查名额。专家们细致的检查和专业的建议,让居民对自己的肺部健康状况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此次活动400余人参与科普分享与义诊。

  来源:深圳光明公众号

  审核:郭泓斌

  编辑:洪晓纯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