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物资、扫楼敲门,他们奔走在封控区中;核酸检测、守住卡口,他们坚守在抗疫一线……

广告

  看到他们时,总佩戴着面罩、身着防护服,他们是谁?

  他们是父亲、母亲,是丈夫、妻子,更是儿子、女儿,他们也是一群“不顾家”的人。

  自“0216”疫情以来,福田区5000多名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响应组织号召,下沉社区一线防疫攻坚,涌现出一个个“不顾家”的人。

  他们,一心战疫护民安,汇成了众志成城抗疫情的人物群像,是他们,为坚决遏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夫妻齐战疫

  防护服是他们独特的“情侣装”

  冒雨进行扫楼、协助核酸检测,在沙尾社区完成任务居家隔离三天后,又收拾行装、马不停蹄支援下沙社区,他就是来自福田区文联的钟小坚。

  在福田疫情防控实战六班里,钟小坚担任二组组长,负责下沙社区二坊所有居民的摸排核查工作。三天时间里钟小坚带领10位队员共“扫楼”59栋、摸排居民1393户、核录数据3259人,为下沙一线抗疫工作成功“抢取了时间”。

  而他的妻子黄燕梅,作为福田南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专职工作者,近两年来一直奋战一线,本轮疫情发生后,更是在抗疫战线上“连轴转”,每天归家都近午夜12点。

  事实上,钟小坚大女儿12岁、小儿子只有5岁,还有60多岁的病弱老父,身患糖尿病多年。尽管如此,老人孩子都非常支持夫妇二人的抗疫工作。大女儿每天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照顾弟弟起居、关心爷爷身体、料理家中事务,坚守“大本营”,为夫妻俩解除后顾之忧。

  “这轮采样完了,可以休息一下。”“走,可以去吃饭了。”近期,在福田益田社区9号、11号核酸采样点,这样的对话成为何畅、李嘉雯,张智坚与刘丽这两对医护夫妻拍档最常说的话。

  据介绍,这两对夫妻档都是住在益田村无法返岗上班的医护人员,分别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罗湖医院,在收到医院发布的就地支援倡议书后,作为港大医院影像科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何畅、张智坚医生积极响应号召,与益田社区取得了联系,加入了福田疫情防控实战八班,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因考虑到物资有限,每次核酸检测时,他们都会接连进行4个小时的采样,避免更换防护服造成资源浪费,这两个医护家庭在疫情防控工作面前,也都选择把家里的小孩托付给老人照顾,第一时间奔赴一线。

  刘丽圆护士表示:“我们是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勇担责任,这是我们的天职,只要我们大家都齐心协力,就能尽快战胜疫情。”

  响应支援一线

  “我把孩子送回老家了”

  在支援莲花街道3个社区的福田区疫情防控实战七班,有一群“80后”奶爸妈们,他们是福田景鹏小学(包括景鹏附幼)的优秀骨干教师,自本轮疫情开始以来,他们便深入管控区开展志愿服务、协助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等工作。

  林晓玲老师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孩子。开学前,她和丈夫把女儿从老家接回到深圳,正准备送两个孩子上BB班。

  2月18日起,深圳市校园疫情防控专办发布中小幼暂缓开学通告后,莲花街道所在社区出现阳性病例,在接到紧急征集教师志愿者下沉社区支援的号召后,晓玲老师立即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回到家,看到宝宝,她开始犹豫了:“我去做志愿者,孩子谁来管?做了志愿者回家,如果自己消毒不彻底,两个不到打疫苗年龄的孩子,一旦被感染了怎么办?”

  林晓玲思来想去,最后和丈夫决定,2月25日晚上,让丈夫重新带两个孩子回到200多公里外的老家,自己留在莲花街道小区聚豪园(防范区)参加志愿服务。

  在社区,每当林晓玲看到社区孩子和老人都很配合防疫工作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败疫情,早日与家人团聚。

  家人给出最暖应援

  “你只管保护好自己,家里有我在”

  “老婆,我想妈妈,想孩子了,我好想去看他们。”“亲爱的,我懂你,现在只能心里多想几遍了。”在上沙东村支援的福田区住建局治安中心工程师缪泽军,每次电话与家里问候完都会有着些许内疚。

  缪泽军的母亲已经82岁高龄,由于行动不便需要长期陪伴照顾起居,而当他选择奔赴一线支援,这一切都抛给了年过半百的妻子一人担当,缪泽军总说:“我亏欠妻子的太多了。”

  对于丈夫的选择,缪泽军妻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保护好自己,家里有我在”,几十年的夫妻,两人早已是一个眼神就能懂得对方的心意。

  统计家庭住户信息、登门检查核酸证明、配送封控楼宇快递外卖、生活垃圾的清运……在抗疫一线,缪泽军每天在城中村的握手楼里上上下下几十次,“能让百姓的生活恢复正常,自己辛苦点算什么。”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了鼓励其他年轻同志的励志语。

  有一种情怀,叫“舍小家为大家”。

  在福田,正是有他们这些“不顾家”的人筑起了坚实堡垒,才让生活恢复如常更加指日可待。

  审核:刘屹龙

  编辑:谢子超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