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了,闻不到臭味了”“鱼游回来了,鸟儿也飞来了”,福田河的变化得到了不少市民的频频点赞。这条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心的河流,周边人口稠密,是深圳市民主要的休闲游览场所之一,然而在过去,这条河的黑臭水体长度曾一度达到2.13km,许多市民并不愿意在这儿附近休闲散步。

  近年来,福田区始终坚持环境立区核心目标,下大决心铁碗治水,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消灭黑臭水体,推进辖区水质持续改善,居民真切感受到水环境在持续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2018年5月顺利通过中央环保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察,在生态环保部和住建部通报中,福田河成为深圳市唯一登上“光荣榜”的河流。

  福田河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心,西与新洲河搭界,东与笔架山河接壤,北起梅林坳,南至深圳河,属深圳河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6.8km,流域面积15.9km2。流域的上游为低山丘陵区,平均地面高程23~10m,植被覆盖良好;中、下游为已经开发建设的城区,地面坡降平缓,下游田面村至河口水闸共约2.13km,为黑臭河段。

  加强工作领导 完善治理机制

  为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福田区2016年成立了区治水提质工作领导小组(现更名为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区长担任组长,下设区治水提质指挥部办公室(现更名为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原区环水局),区水务局局长兼任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同时,将治水提质行动列入福田区“十三五”重大行动,并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编制到福田区50项攻坚任务和八项行动中,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进展和意见反馈。建立区环水工程建管中心、环水设施管理中心,实现环保水务工程建设与设施管理“建管分离”。

  加强科学调查 制定对应策略

  针对污染源、排污口、水环境、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和水文水生态五部分,福田区开展水污染源调查工作,制定分析报告;聘请专业科研机构针对滨河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管道输送到达补水点后发生氨氮浓度升高的现象进行了深度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为下一步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同时,以调查研究情况为基础,在市水务部门指导下,编制行动方案,明确排污口整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责任分工、整治对象和工作措施,确定了总口截污、管道清淤、完善截污口等工程手段。

  推进系统治理 改善河道水质

  截污纳管,正本清源。开展排污口整治,沿河39个排水口均无污水排出。全区共有2114个排水小区,需正本清源工程改造共1269个,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区正本清源改造工作。

  综合治理,活水增容。实施福田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长度为6.8km,通过实施河道改造、水质改善、景观绿化、初期雨水收集系统等工程,对旱季污水进行截流,保障100%旱季污水收集,并利用滨河水质净化厂出水进行生态补水,保障河道内生态及景观需水要求。

  生态修复,提升水质。实施福田河黑臭河段水质提升项目, 采用微纳米曝气技术和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2.13km黑臭段安装6套微纳米曝气系统和水体原位生态修复设施。

  设施维护,强化管理。实施福田河泵站及水闸维护完善工程,维护完善泵站及水闸等,提高片区的污水收集率及水务设施的正常运行。该工程目前已完工。

  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日常管养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河长制为抓手,利用河务通、广东智慧河长等信息化工作手段,建立河长巡河常态化机制,要求区级河长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街道级河长每月不少3次,社区级河长每月不少于4次,每月开展“清河行动”一次以上,加强对河道排放口巡查,强化执法监管,严格管控沿河点、面污染源,加大涉水涉河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及时整改错接乱排污染源。

  同时开展水质监测。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对福田河开展常规监测,点位间距500-600m,监测频率两周一次,对水质数据科学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移交、限时整改。

  目前,福田河排污口整治、截污工程、河床生态修复工程、水质提升工程、人工湿地、自然循环设施工程等施工已完成,治理已见成效。经沿岸巡查,河道内实现零垃圾,水质清澈,水质状况日益变好;无气味,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氨氮均达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不黑不臭”的指标,水质整体状况已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公众满意度达到100%以上。福田河的成功治理为沿河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亲水休闲新去处,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身边环境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彭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