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扩大儿童参与,由深圳市妇女联合会指导、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高中生眼中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社会调研分享交流会于7月17日下午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举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宏,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班子成员、一级调研员罗思出席活动。

广告

  来自全市15所学校的51名高中生和准高中生,组成14支队伍,对14个儿童友好相关议题展开社会调查。参加活动的15所学校,既有“四大”“八大”这样的传统名校,也有中职院校、民办高中,学校所在区域几乎涵盖了深圳各区。

  为最大限度提高儿童参与积极性和鼓励自由发挥,课题组对于研究议题不设具体限制,14个研究议题由儿童自行选择,包括社区/家庭安全隐患调查、图书馆儿童友好建设情况调查、儿童性教育现状调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研、儿童视力情况调查、影剧院/体育设施等优惠情况调查、校园周边小卖部调查、身边的三娃家庭状况调查等。这些议题均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以及《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儿童发展事业的策略措施高度契合,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为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同学们的社会调查更具有专业性,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龙岗区青睐青少年发展中心的8位老师作为导师,给予孩子们理论和实践操作多方指导。

  经过近一周的观察、访谈等调查,孩子们撰写了14篇共计6万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提出了独到的发现及政策建议。例如,“性教育”调研小组在访谈了多位老师、同学和家长后,提出建议深圳先行示范,率先建立性教育课程讲师的认证体系并对讲师进行统一培训。“儿童友好型图书馆”调研小组的4位同学对深圳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进行调研后,建议图书馆设立独立空间,作为二娃、三娃家庭以及有朗读需求家庭的活动区域,并为暂无阅读兴趣的小娃提供休闲玩乐区,以回应三孩政策的现实需求。“社区/家庭儿童安全隐患”两个调研小组的10位同学调用各种感官,从多个细节指出了社区和家庭中存在的儿童隐患,例如社区地面有裸露的钉子、蚊虫较多、烧烤摊油烟过重、家庭中打火机与插线板放置的位置不妥等。“儿童友好文具品牌”调研组,创新性地把《联合国儿童权利与企业原则》与高中生熟悉的文具相结合,制定了一套评分指标体系,评选出受深圳高中生欢迎的儿童友好文具品牌。“影剧院/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调研小组的同学,详细梳理深圳市各大影剧院、游泳馆、公园的儿童优惠情况,发现深圳各剧院几乎没有儿童优惠票价。“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调研组提出建议中心扩大宣传,让社会更加了解该机构,从而引起重视,得到更多的支持……

  马宏介绍,儿童参与是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深圳自2015年年底起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儿童参与,培养有胸怀、有理想、有责任担当的未来建设者。

  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将“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作为三大策略体系之一,将儿童视角纳入城市建设的治理体系决策中。在标准指引方面,2020年12月市妇儿工委办编制印发了《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提高儿童参与的组织实施能力、完善儿童参与的长效参与机制、规范和引导儿童参与工作的开展,对儿童参与的内容、形式、流程等给予指导意见。在尊重儿童意见方面,2018年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参与调查,实际回收问卷1万多份,其中高达90.42%的儿童表示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显示出儿童参与的高涨热情。比如,通过举办红荔社区儿童议事会吸纳儿童意见,将其融入到社区公园改造中;在深圳设计周开展“儿童参与设计的可能”活动,吸引广大儿童对市政公园更新改造提出设计意见和方案;在世界植物学大会开设儿童展位,展示儿童创意与想象力;蛇口社区基金会发起举行了中国首个由社区自发的“蛇口社区无车日嘉年华”;万科集团等与城市规划师们发起的“大梦想家计划”,鼓励儿童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等等,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对城市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在实践活动方面,坚持“来了就是深圳娃”,推动儿童参与城市建设,设有各级各类儿童议事会381个。连续九年举办国际儿童论坛,通过演讲、对话、情景剧等形式,提出对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议,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与广电集团合作,开办“儿童友好电台”和“儿童议事厅”专题节目,鼓励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连续四年参与联合国“点亮城市,点亮儿童未来”统一行动,在平安金融中心、京基100等地标建筑点亮象征儿童友好的蓝色之光,向世界传递深圳儿童友好声音。

  马宏介绍,今年6月25日,市委深改委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完善儿童友好制度、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四大体系建设,确定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建成在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接下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力度将更大,步伐将更快,成果将更多,环境将更友好。

  在“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的影响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一直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儿童参与机制。在过去几年间,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在研究中倾听儿童的声音。例如在参与编制《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时,面向全市儿童征集10个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征集了大约10万字的儿童建议,不少建议已直接纳入《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征求意见稿)的相关策略措施。

  二是激发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近期,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正在开展一项有关足球场地开放情况的调研,有30多位儿童足球爱好者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协助发放问卷,他们总计回收1233份问卷,约占全部样本总量的四分之一。

  三是培养儿童参与的能力。通过培训、现场调查、报告撰写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未成年人保护”“儿童友好”等与儿童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理念和政策,引导儿童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深圳的儿童是具有参与意愿的,是具备参与能力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参与到深圳的城市建设中,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

  责任编辑:陈家蓬

  审核:梁凯文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