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伟

  上周五,国务院常务会议传出消息,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在全球经济预期低迷,各国央行普遍降息提振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兼顾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具体到货币政策,避免“大水漫灌”数量化方式,又要找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的答案是“市场化改革”的办法。

  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高点下降0.32个百分点;1月至6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82%,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8个百分点。报告表明,贷款利率降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利率“双轨”的存在,政策利率难以在货币、债券、信贷等金融子市场间有效传导;金融产品定价难以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利率水平,不利于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一,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发布,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其二,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其他措施还包括要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联动配合,更大发挥担保体系作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引导银行积极拓展市场、创新业务模式、改进业务流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等。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央行次日即发布文件,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央行表示,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

  这些改革举措将使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化快速传导到贷款定价,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进而促进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