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林泉 都广婷)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里,3年志愿者总数攀升至3400余人,开展各类型志愿服务活动3780余场,志愿者们三年送出两万份爱心食物,连续帮扶年百岁的独居老人,他们也活跃在党建公益集市、文明城市创建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各个岗位,赢得居民暖心赞誉。

  王大中丞纪念中心里,三次暑期夏令营共服务学童达1200余人次,三年共为2万人次的市民及访客提供讲解、讲座、文化活动服务,获得市民点赞。

  日前,在宝安区西乡街道党工委统筹指导下,西乡社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化带动廉政教育”,三年来持续发力,正将王大中丞纪念中心和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打造成闪亮的“西乡名片”,让小小阵地焕发大大能量,涵养了西乡浓郁的志愿者文化、廉政文化,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小阵地凝聚多方“大合力” 搭建服务“连心桥”

  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地处曾经车马喧嚣人流涌动的繁华步行街,在西乡街道转型发展的当下,这里逐渐成为快递小哥、保洁阿姨、货车司机、家政工等群体的暖心驿站。天气热了,手头工作不忙了,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就热闹了,这些新就业群体都喜欢到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内歇歇脚、聊聊天、喝点水、充下电。统计表明,三年来,驿站到访接待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

  他们来了,众多西乡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就忙起来了,他们执勤值班,每逢节假日做爱心糖水、凉茶、汤圆、粽子、腊八粥赠送,也忙碌在交通劝导、慰问探访、志愿者招募等各类岗位上。三年时光里,这里共计开展了各类型志愿服务活动3780余场,参与义工16800人次,总服务时数达49093小时,累计为7万社区居民及游客提供直接服务。

  让人欣喜的是,西乡社区志愿者数量从2021年的981人提升到了2024年的3400余人,正式注册义工也增长到1800余名,多人获得星级义工表彰等荣誉,志愿者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志愿服务氛围更加活跃浓烈。其中,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回忆驿站成立初期,其实存在诸多挑战——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少且不活跃,尤其缺乏中青年志愿者,在西乡社区团委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下,驿站驻点团队重点向40、50、60年龄段的居民宣传“招新”,经过不同阶段的6次大型招募、6次团建培训,志愿者团队逐渐壮大,能经常来且留得住,初步形成了“安全义警”“爱心探访”“文化传承”三个特色队伍,培养了众多核心骨干,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注册率及活跃率都居西乡街道前列。

  连续三年举办的志愿者表彰大会上,3400余人的庞大志愿者队伍让人感慨,“在规模上,服务上,一年新上一个台阶,逐步孵化出有专项特色的队伍”。

  团队壮大了,骨干力量强大了,志愿者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治理的各个层级,他们在党建集市上担当主角,组织的爱心活动层出不穷,也在文明城市创建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紧跟当下的要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党建公益集市形式“活”,营建家门口的生活圈

  最初,西乡社区的党建公益集市由几名党员志愿者策划组织,可以称之为“小小跳蚤市场”。随着志愿者团队的日益壮大,集市整合了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商家的资源,发展成为大型公益市集,并逐步形成了固定品牌,每年定期举办2-4次,推动了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服务,党建工作润物细无声融入社区服务。

  同时,参与的居民们也赞誉有加。每逢节假日,他们就赶来参加这个热闹的家门口市集,流连在党建文化体验、社区治理知识问答、社区文化打卡、缝补修理、传统美食、政策法律咨询、爱心商家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数十个摊位前,带着孩子一起边学边玩边体验,获得感和满足感十足。

  三代同堂齐上阵 红马甲绘出文明新画卷

  城市文明跟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文明城市创建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志愿者更是充当了参与者甚至是主角之一。在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民防疫、垃圾分类、交通整治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居民们纷纷穿上红马甲,走街串巷、到访商铺开展创文宣传动员,亲子三代齐上阵参与环保公益行动,定期开展的“义诊义警义剪”更是广受欢迎。

  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节假日还是早晚,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义警分队的志愿者身影,总是准时出现在路口,挥旗控车流,哨声导人流,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劝导,确保交通安全。

  义警值班队长颜姐来自江西,来西乡社区生活已经12年,现在负责带领“安全卫士”义警志愿服务分队60余人,“我得起得早,到驿站值班室等候大家,准备好服装及口哨旗帜,分工会议我是大声讲要求,大家都处成了一家人,不讲客气的,大家很支持我,项目也会定期组织团建。”

  她同时表示,参加这个活动很开心,“肯定觉得有意义才来做,既然我们来了,就得干好,步行街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多人,早晚高峰及节假日还是蛮多车流人流的。”在颜姐等诸多默默奉献的骨干志愿者带领下,志愿者积极服务社区,让更多市民游客加入美丽西乡建设,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逐步实现。

  三年送出20000份!爱心食物暖胃更暖心

  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很有爱,每当传统佳节来临,有诸多特长的志愿者就大展身手,做出诸多暖心食物赠送。夏日高温,他们为户外工作者及商业街游客派送糖水凉茶;冬日转凉,他们请社区居民及游客品尝传统美食。

  来自湖南的快递小哥小李表示,他辗转过很多家深圳的快递公司和小区,但最喜欢的还是西乡社区,经常来驿站休息、饮茶、充电,这里的很多志愿者都是他的阿姨辈,她们很热情,做的小吃饮料味道特别好。“我现在非常熟悉西乡社区的大街小巷了,这次就稳定下来,不换地儿了”。

  在采访中,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爱心项目不仅仅关爱年轻的新就业群体,还辐射到了周围居民楼的长者,每逢节假日就会为社区残疾人、独居长者、老党员等送上热腾腾的月饼、粽子、汤圆、腊八粥等,这已成为营造关爱温暖西乡的传统惯例,希望暖心行动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困弱群体关爱“送到家” 守护独居老人获点赞

  在帮扶困弱方面,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特别组建了一支爱心探访志愿队伍,其核心活跃成员达60余名。他们主要负责定期对社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进行探访慰问,给予有需要的人精神关怀,帮助他们进行居家清洁、收拾,上下楼搬抬物品,外出就医康复陪伴,心理慰藉疏解,以及上门体检和礼品派送等服务。

  西乡社区有位高龄独居老人朱凤仙,从她95岁起,社区志愿者就开始连续上门照顾,帮助她打理生活起居,洗衣叠被、聊天陪伴、送饭送医、清洁整理,事无巨细都有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老人和志愿者们处成了忘年交。一晃多年过去,老人即将迎来99周岁生日,而志愿者们也准备了礼物和特别活动,准备给这位长寿老人举办一个特殊的生日party。

  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深挖传统文化、廉政教育 涵养西乡精神谱新篇

  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是深港两地仅存的一处纪念清代广东巡抚王来任的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列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王大中丞纪念中心经过修缮,升级为“一中心两基地”,即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迎来了新生。

  开辟廉政空间 一举成为文化活动和廉政参访热门打卡地

  到访王大中丞纪念中心的游客及团体参访络绎不绝,既有省市各界党政、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的参访团,也有党政一把手带队的调研学习团,还有党支部及干部员工组织的主题活动,同时也接待来打卡留念的个人游客。

  人流引来了,那就可以拓展感恩文化、廉政文化的承载能力,传承西乡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了,社区党委及驻点团队立刻开始策划各类活动,打造廉政教育空间,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举办展览及文化配套活动63场,举办廉政教育讲座党课15次,培育了“小小导赏员”21名,青年志愿者讲解员4名。

  三年来,王大中丞纪念中心共计接待参访团队达114场次,开展导游讲解80场,已累计为2万人次的市民及访客提供直接服务。仅仅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就已接待讲解35批次5200余人次的廉政教育参访,发放宣传资料手册5000余份,服务时数达5236小时。

  “作为市区重要的文物景点及教育基地,我们这边的活动获得了上级党委及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为响应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廉洁西乡贡献我们社区的力量。”西乡社区党委书记彭震粤表示。

  传统文化“圈粉”青少年  花式活动亮点纷呈

  业余时间,青少年们喜欢到西乡步行街逛逛,还可以前往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暑期还有免费的传统文化夏令营,热情欢迎青少年的到来。

  西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项目驻点团队连续三年举办了“匠心非遗,伴你童行”“童心向党,筑梦起航”“小小传承人:非遗接力 传承有我”为主题的120余场暑期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有“廉洁在我心,笔墨扬正气”书法提升小组,也有“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教育活动,还有西乡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成长小组、“礼赞百年,共绘清廉”国画小组、“祖孙都来乐,传承好家风”祖孙小组,以及“童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探索科技梦亲子活动、宝安之光-摩天轮DIY等爱国廉政教育活动。

  此外,还有非遗韵味浓郁的“非遗文化,童里传承”非遗剪纸、掐丝珐琅、竹编等传统文化手工活动。

  三年来,1200余名青少年在这里度过欢乐的暑期时光,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也收获了友谊,家长们说起来都赞不绝口。

  接下来,西乡社区党委将继续支持项目的管理运营,打造更多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及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服务场景,策划更多主题活动,将依托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及社区组织,凝聚社区居民的热情和活动,为西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具体说来,将依托王大中丞纪念中心的“一中心两基地”开展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廉政教育系列活动,传递感恩文化、廉政文化的正能量,让西乡社区居民拥有获得感、归属感及认同感。同时,培养社区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以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让其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