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 (记者 余俊杰 朱冀 通讯员 欧淑清) 如过去的两千多个日子一样, 4月的那天易太太坐在床边向“沉睡”6年多的先生唠叨生活的琐事。“突然之间,我们仿佛有心电感应,对上了眼。”回忆起与易先生对上眼的那一刻,易太太眼中充满了感动与感恩。

  2012年8月,易太太的丈夫易先生在术后陷入了昏迷状态,在已经被医生告知苏醒几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情况下,易太太没有放弃,在照顾丈夫6年之后终于等来了他昏迷以来的第一次眼神交流……

  因“缘”相遇 患难不离

  “这世上如果真的有缘分,那一定在说我们。”回忆起当年和丈夫相遇,易太太总是感慨万分。在广州上大学的时候,易先生和易太太在校园初识自由恋爱,回家见家长后,大家惊奇地发现他们两人都是在湖南出生,还是同一家医院的产房相差不到一天时间。“大家都觉得这是种天意,所以他昏迷之后,我也一直相信老天一定会让他醒过来。”

  1982年,易先生和易太太喜结连理,和睦的夫妻生活让他们度过了很长一段的幸福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没能一直持续,2012年8月,易先生因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脑肿瘤手术,术后并发症陷入昏迷状态。

  随后,易太太将先生转诊到了深圳南澳人民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仍然是苏醒希望不大,当时易先生已陷入昏迷超过3个月。“医学上,重度昏迷超过一个月的可称为植物状态,三个月则为持续植物状态。”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植物人促醒病区负责人刘烜玮表示,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意味着苏醒的几率很小。

  “当时医生就已经跟我说苏醒的几率很小,劝说我放弃,但我就是放不下这个心结。”易太太说,虽然明知希望渺茫,但多年的感情不是能说断就断,她要与先生携手坚持到最后一刻。

  为了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陪伴丈夫,易太太陪着先生留在了山海风景秀丽的南澳人民医院,治疗的同时照顾丈夫的生活,如此一待就是6年时间。

  六年如一日 等待中盼来丈夫苏醒

  喂水、做饭、按摩、聊天…每天按部就班,6年如一日,在昏迷期间,易先生只能通过食管喂食,为了给丈夫补充营养,易太太自己配出食谱,把五谷杂粮和一些肉类打碎烹饪,一点点地输送进易先生的胃里。

  期间易太太也尝试找过护工,但是感觉护工和自己照顾还是差别太大,让人不能放心。照顾丈夫日常生活之余,易太太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和丈夫倾诉些日常,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在他醒来的那一天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今年4月的那天,易太太如往日一样在易先生床边唠叨着一些生活上的琐事,突然一种奇妙的感觉传了过来。“在床边陪伴了他6年多的时间,他一点微小的变化我都会感觉到。”渐渐的,易太太发现丈夫可以开始和她有一些眼神上的交流,易太太不再说话时这种交流又会停下来,像是在用行动在告诉她自己已经醒了。

  “一开始,他只对我有感觉,我跟他说话才会有眼神交流这些,到现在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会抬手推开,动作越来越多,进步越来越大。”易太太说,每一次变化也会让自己的心情特别激动。在易太太跟医生交流期间,在一旁看电视的易先生看到恐怖画面马上转头避而不视。

  丈夫已经有 明显眼球追踪动作

  刘烜玮告诉记者,易先生目前恢复情况良好,有脱离植物人状态可能。现在的易先生已经有明显眼球追踪动作,可以执行简单一步指令,如握手,还有流泪的表情,肢体会有一些有目的的动作等。他说到,一开始易先生的PVS评分(持续植物状态评分量表评分)是3分,属于完全性植物状态,现在已经达到9分,为微小意识状态,后续可达10到12分左右,其中达到10分就算脱离植物人状态。

  “医生、治疗室、护士们都很尽心地在给我丈夫做治疗,我能撑这么久真的要感谢他们。”易太太说,是医生和护士们的一路陪伴支撑着她到现在。在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植物人促醒病区办公室墙上,中心监控系统屏幕上清楚显示了纳入监控的病床患者的心率、动态血压、脑电波监测等生命指标。据病区一护士介绍,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仪器首先会发出黄色预警,超过临界值将会发出红色预警,提醒医生立即到病床前查看,为抢救赢得时间。

  记者获悉,自2018年4月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下属分院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植物人促醒病区开科以来,像易先生这种入院时已昏迷超过3个月确诊为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成功转醒的已有4位,易先生是其中病程最长的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