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郑健阳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帅菲斐 文/图
2020年母亲节来临之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病房里,一份“最热血”的母亲节礼物在这里诞生了。
鲜血从15岁深圳少女小曾(化名)的手臂汩汩地引流到血液分离机中,在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富集后,其余血液成分再全部回输至小曾体内。而这些造血干细胞将要输入小曾母亲的体内,成为小曾母亲与白血病战斗的“武器”。
43岁的小曾母亲,半年前开始感觉乏力、头晕。“一开始以为贫血,没有重视,后来早上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经过全面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原始细胞可在骨髓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在中国,该病发病率约为0.67/10万,占儿童白血病70%以上,占成人白血病20%左右。成人患者如果有合适供体,特别是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市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杜新表示,小曾母亲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俗称的骨髓移植。“如果排队等待中华骨髓库中无偿捐献者的配对,耗时较长,概率较低,通常建议亲属间捐赠,利用‘半相合’技术进行骨髓移植。”作为潜在对象,小曾和她姨妈被医生“约谈”。
小曾父亲心平气和地问小曾:“妈妈得了白血病,需要你的帮助,看看你的骨髓跟妈妈是否匹配……”还没等爸爸把话说完,小曾便响亮果断地回答了一个“好”字。
经检查,小曾与母亲骨髓配型相合6个点、符合移植条件。为了保证最佳状态,小曾乖乖在家调养,并配合医生安排,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移植后,小曾母亲身体各项指标逐步好转,小曾一颗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下了。“很庆幸自己跟妈妈骨髓配型相合,加上市二医院和血液内科医生的专业水平,让我勇敢决定捐髓。”
母女俩相互给予了对方新生,看到她们紧紧相拥的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为之感动。杜新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非亲属捐献者须年满18岁,而近亲属之间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该科室自1990年成功实施全深圳第一例骨髓移植以来,做过最年轻一例近亲属捐髓个案,是一位12岁男孩为父亲捐髓。
疫情期间,血液供应紧张,加上院感防控要求严格,但该科室仍开展了10多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我们作为深圳唯一的省、市临床重点血液专科的责任和担当。”杜新说,2020年初,该科室移植病床数从3张扩增到10张,为等候移植的患者“加速”,预计有望实现年均1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目标,大大缓解移植需求,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及学科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