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金紫荆文化传播与归童音乐剧艺术(深圳)有限公司制作推出的以传播中华及国际大爱,营救抗战时期中华难童为主题的钢琴音乐剧《归童》,在深圳戏院再次拉开帷幕。深圳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及各界群众到场观看了演出。

  据悉,《归童》音乐剧是由奥地利归国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朱凌冰担任编剧导演和领衔主演。该剧体裁题材及表现形式,都具有独到的创新。经过一年多修改和多场公演,已经形成“归童”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该剧也得到了各界及海内外“归童”及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大爱之歌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该剧主创朱凌冰,请她介绍了《归童》创作背景。她谈到剧情主线以抗战历史为背景,1940年春,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封锁,一大批武汉、广州及深圳被救助到香港,并得到香港同胞救助和厚爱的“香港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孩子,开始向内地转移的艰难辗转的历程,谱写出了可歌可泣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的人性大爱篇章。当年,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转移到达延安的孩子们写信,安排学校,并为保育院题词:“好生保育院,儿童万岁!”。

  为了真实再现这一史实,朱凌冰曾与主创人员先后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诸多年逾古稀的当年“归童”的原型和他们的后代。像延安保小校长、国际反战联盟代表、烈士梁金生之子梁汉平先生(深圳人);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中的“巾帼母亲”李家应之子韩元先生;原中央交响乐团元老、香港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香港战时保育生91岁的林深先生等。也得到海內外一百多位年逾古稀之年“归童”老人的签名题词,提供大量的一手素材寄照片。他们现在平均年龄已经86岁。

  著名作家欧阳山、草明之女,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核专家欧阳代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1938广州遭到日军轰炸时,房子被夷为平地,我们兄妹三人流离失所,后被地下党找到,廖承志先生送我们到香港战时保育院。是香港人民养育了他们,我们全家都一直感念香港同胞救助养育之恩。当年,我的父母从香港战时保育院被护送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给有关部门写信,安排他们到延安保育院小学读书。我希望通过这部音乐剧,让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铭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原创与创新是本剧一大特色 

  作为该剧主创之一,朱文博教授介绍了其特点和亮点、新点。音乐剧《归童》作为扶正创新原创剧目,从孕育到诞生已近两年。该剧是以钢琴的多重演奏形式内容作为叙事主体,其最大的亮点是原创,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的表现形式。包括参演的小演员们,他们既是业余的,从音乐叙事角度上讲,他们也是专业的;同时以声乐舞蹈、戏剧对白为辅体,融合舞台综合艺术完成创作。该剧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所有钢琴演员不仅具备钢琴的综合演奏能力,完成声乐舞蹈、戏剧的综合艺术表演。同时利用钢琴音响与音乐织体语言,创意出独特和新颖的形式。利用钢琴88个琴键,以及对钢琴各结构部,如对琴弦等控制,产生出特殊影响音效,实现钢琴音乐对主题事件的叙事与渲染。主演是一群6-13岁的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名列前茅的小主演构成全剧的突出亮点。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深圳孩子们优秀的综合艺术素质。

  朱文博教授最后谈到,在创作上精益求精,出好作品,出精品是“归童”不断追求的目标。“归童”还在成长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剧组已经接到来自海内外及香港地区的巡演邀约。不久的将来,“归童” 将带着对战争的反思,对人类大爱精神颂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通讯员:赵一青

  [新闻链接]

  铭记与纪念,让历史告诉今天和未来

  ——写在《归童》演出后

  1938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形成了千万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难童潮”。抗战期间,很多西方媒体记者来到中国。美国女记者斯特朗在文章中写到:这里到处是儿童的哭声,这是人道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荷兰女记者伊文思写到:在硝烟战场,看见几个年轻的中国女性,在不停寻找有生命体征的孩子……为救助这些孩子,中共党员刘清扬、邓颖超、沈兹久、孟庆树、曹孟君、罗淑章等发起了“救救孩子运动”,得到全国各界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她们的积极倡议下,国共两党巾帼精英与中华爱国人士,合作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实体“战时儿童保育会”,并邀请宋美龄、李德全担任正副会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潘汉年、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张治中、胡适、郭沫若、陶行知、邹韬奋、田汉、老舍、矛盾、斯诺、史莫莱特等各界人士289人担任名誉理事。并先后在武汉、重庆、香港、延安、浙江、湖南、广州、贵州、南洋等地建立24个分会和64所保育院,救助十余万孩子,三万名难童得到救助和教育,其中大多为平民孩子,也有抗战将士遗孤,爱国人士及文化名人子女以及犹太难童。

  1938年8月,日军60万军队500架飞机进攻轰炸武汉广州,武汉难童分28批向重庆、香港、广西、长沙转移。为救孩子,仅汉口一百多位老师牺牲,长江船员116人牺牲,一些将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在救助难童过程中,诸多“中华母亲”在战火中,不顾生命安危,率领百支孩子队伍大迁徙,躲避轰炸追击。在艰难跋涉的旅途中,浙江孩子在大山丛林中行走了六年,辗转三万余里。当胜利归来时,500多孩子仅剩下100多人。最后,被营救出来的难童,仅为抗战期间全部难童的千分之三。冯玉祥将军夫人李德全被孩子们凄惨遭遇与顽强的毅力震撼动容。

  2009年,经中央党史办、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审核,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了纪念建国60周年《巾帼英雄》专辑邮票,第四册为“中华妈妈”和“杰出归童”。 当年的香港战时保育院被港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长妈妈何艾龄博士,被香港政府誉为二百年最杰出的20位女性之一。

  今天,亿万中华儿女正在富国强国的道路上奋进。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抗战难童悲歌已写进世界战争史,其意义不仅是被铭记,更是在警醒世人:大爱无疆,世界需要和平!

  《归童》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引起当年难童的幸存者及后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包括:

  王笑利:历史教育家。著名抗战新闻摄影大师沙飞之女;

  欧阳代娜:国家语文教材审核专家,作家欧阳山、草明之女;

  李大力:航天工业部专家,延安保小校长隋灵壁之女;

  蒋祖慧:原中芭副团长,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丁玲之女;

  冼妮娜: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之女;

  田大畏夫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之子及儿媳;

  梁汉平:延安保小校长,国际反战联盟代表,烈士梁金生之子;韩元:60年国庆中国邮政发行“巾帼母亲”李家应之子;

  林深:香港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香港保育生;

  黄平:全国人大常委,中央乐团元老,保育总会常务理事郭秀仪及北伐名将黄琪翔将军之女等。                          

  审核:谢银波

  责任编辑:骆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