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旨在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方员工医疗健康保障难题的中央企业远程医疗平台,迎来了两周岁的“生日”。在这两年里,平台从无到有,再到全面覆盖央企境外约8000个项目和30万中方员工,从线上问诊到线下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平台坚持以“让国家放心、让企业省心、让员工和家属安心”的使命,积极调动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全面满足境外中方员工医疗需求,全力做好“护航央企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这件事。

  不忘初心 坚定守护“一带一路”上的健康体魄

  据了解,央企远程医疗平台由招商局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国电建及红云融通七家单位共同出资,深圳万海思数字医疗有限公司进行运营。

  两年来,平台以“康桥互联APP”为入口,已建立监测、预警、防控、救治“四位一体”功能的中央企业境外医疗保障体系,完成了中央企业对境外中方员工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境外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的闭环。

  医疗资源方面,该平台深化分级诊疗服务机制,为央企境外项目和员工在疫情防控和医疗健康保障上提供动态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整合了包括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30余家国内医院资源,形成由呼吸科、中医科、骨科、皮肤科、感染科、急诊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等在内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高水平专家组成的400多人专家团队,形成了完整的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和诊前、诊中、诊后闭环管理。

  据悉,基础层诊疗依托平台远程医疗服务中心,负责对接全科问诊需求、健康管理等;中间层诊疗由优质央企医院及部分地方三甲医院构成,主要负责专科疾病问诊和科普讲座;顶层诊疗则由部分北上广的头部医疗机构组成,主要承担重症、急症、复杂病症、罕见病症的专家会诊,专业医学培训、转诊救治等。

  截至2022年5月,平台已为中央企业境外项目和员工提供了约3万次远程问诊咨询服务、超10万次数据管理服务和十多万人次的培训科普服务,覆盖83家中央企业在141个国家的境外项目。

  生命至上 勇挑疫情防控重任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与国内渐稳的疫情趋势不同,境外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部分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央企员工分布较为密集,疫情防空压力更大。

  针对这一特点,平台制定了疫情处置标准流程,包括远程防疫指导、流行病学调查、新冠患者动态监测、应急心理疏导、就医转诊协调、药品与试剂协调与供应等,指导各方更好应对。

  在“外防输入”方面,平台深度参与央企员工在归国前的管理环节,对不同企业进行个性化归国防疫方案制定、远端检测和隔离指导、途中防护指导、心理疏导培训、远程问诊、健康评估等服务,极大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境外输入风险。

  经过平台和企业有力有序的疫情防控措施,2021年境外中方员工新冠肺炎感染率较低。确诊患者中,轻症占比也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当地疫情水平。

  打造境外医疗保障整体方案

  从两年多的实践经验来看,想要真正全面满足境外员工的健康需求,需要布局诊疗服务的上下游,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将企业端、员工端、家属端、医疗端真正的纳入一个体系内。围绕这个思路,平台逐步打造中资企业境外医疗保障整体方案。

  其中,构建的“央企集团境外医疗保障指挥中心+境外机构(项目)管理门户+员工手机客户端”保障体系,实现了所有员工、机构(项目)与集团及平台的上下贯通和内外联通。员工可随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参与平台的线上讲座、培训和问诊咨询等活动,提供中文语境下全时段、多品类、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集团可实时掌握员工新冠疫情动态和机构(项目)防疫物资储备情况。截至目前,平台已为中央企业搭建88个国内指挥中心。

  同时,受疫情影响,国际航班经常性熔断,部分员工长期滞留境外无法归国,员工队伍稳定成为了境外项目运营中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稳定军心,部分中央企业联合平台,同时为海外员工家属提供远程咨询、健康管理和线下便捷就医服务,极大地解决了境外员工的后顾之忧和家属看病难等问题,增强两方互动,有效助力“双稳”工作。

  此外,平台还着力拓展境外线下就医和购药渠道,进一步夯实“整体服务供应商”的定位。截至目前,平台已与154家境外医务室,34支援外医疗队,7家境外中资医疗机构以及55个境外转诊急救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

  未来,该平台将坚持为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完备、更高水平的员工健康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从而为推进中国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全球化水平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