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亿智造和智云天工在深圳联合举办发布会并发布工业AI产品,据了解,此次新品智造将深入解决传统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的痛点。
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发布,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
据工信部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044台,同比增长约 44.9%;我国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从目前国内智能制造发展来看,大部分都是具备一定企业规模的企业才会选择数字化转型。调查发现其实传统的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也是需求很大,只是因为转型成本等一些因素,限制了中小企业在数字转型步伐。

对于此次两家企业合并共同推出AI产品工具以及两家企业合并联合的优势,现场,微亿智造和智云天工CEO张志琦表示,微亿智造主要致力于工业AI加机器视觉,从质检入手,做工厂内的智能化改造,打通工厂生产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闭环。智云天工主要把工厂改造好的产能接入云端超级虚拟工厂,实现产能协同。针对中小企业,超级虚拟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提升,微亿智造提供质检方案,智云天工提供整个系统解决方案,此次的合并可以理解为双向奔赴。
张志琦说道,坚持核心技术突破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随着公司不断在工业AI+机器视觉技术上深挖,积累了大量的可以落地的AI技术和模型。之前视觉技术是在质检领域,现在应用到了工厂现场管理,实现了跨领域创新,用更广阔、更泛在的方式把数智化技术推广到不同的应用领域。超级虚拟工厂是一种平台化的赋能方式,把产能接入进来,将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再往下做产能匹配,之后实现实时的协同制造,最后进行产品的销售。超级虚拟工厂为企业主找到了很好的出口,让剩余产能和碎片化产能变现,帮助中小企业开源。超级虚拟工厂把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真正地结合起来并打通,这个模式具有首创性。在传统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再往前推向消费互联网,是更加完整的双重驱动。
目前对于工厂和服务商来说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厂项目导入周期长,技术像黑盒,换型换线慢,后续成本高,设备昂贵。服务商这边现场负样本少,交付周期长,产品切换难度高,不断陪产驻厂成本高,模型维护成本高。另外从IDC市场调研报告来看,到2025年整个市场AI质检规模达到65亿。但从国家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约200万工人从事跟质量及效率相关的工种,年人力成本消耗达到1400亿。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中小企业都还没有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此次新品的发布解决了中小企业这一痛点。
张志琦表示如何让工业AI产品能够柔性化、快速地在工厂大面积铺开,想到的路径就是“产品化”, 工业AI的本源就是把现场人的经验和生产数据无缝接入到系统,才是真正产生智能化最关键的核心点。

针对中小企业柔性质检需求这块,此次微亿智造和智云天工联合专门推出了工小匠AI数字质检员。工小匠实现轻量化、柔性化部署,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多需求的外观检测需求,并且融合了AI+3D技术的自然人机交互系统。工小匠同时具备快速切线的能力,对企业当前已经部署的不同类型的光源、镜头、机械臂均可实现兼容,以应对不同的检测需求。在软件功能上,也具备在不同产品的检测模型中进行一键切换的能力。相比传统 AI 技术,“工小匠”只需像人类的“师傅带徒弟”一样,导入产品 3D 图,定义缺陷区域并标注缺陷,只需要培训一周就能上岗。工小匠的云端大脑也致力于适配各类第三方非标自动化硬件。通过这样的高兼容性,工小匠也将为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充分赋能,共同建设开放的平台生态。
据了解,工小智AI产线管理员,着眼于工厂效率、安全和成本等痛点问题,搭建了类似“班组长/厂长”的管理,捕捉工业现场散落的非结构化数据,提供辅助决策,并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挖掘更多的业务价值。
制造业门类多、技术复杂,不同产品涉及到的工艺、产线都不相同。但是,聚焦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则是制造业企业的共性,因此,微亿智造、智云天工紧扣这一共同点,打造了“工小匠”、“工小智”这种通用性AI产品。
随着微亿智造与智云天工正式合并携手双向奔赴。未来将专注在“工业互联网+工业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完全共融,赋能更多工厂。
审核:李昌怀
编辑:洪晓纯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