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
 ▲在福田生态公园南区发现的小灵猫。 ▲在福田生态公园南区发现的小灵猫。
 ▲正在福田红树林涉水的豹猫。 (摄于2017年)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提供 ▲正在福田红树林涉水的豹猫。 (摄于2017年)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提供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徐娅

  10月25日21时,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守护深圳湾项目官员戎灿中正和朋友聚餐,突然手机响起急促提示音。解锁屏幕后,弹出了一张图片和一段时长10秒的视频。点开、放大,一个熟悉的身影填满屏幕,让他瞬间湿了眼眶……

  “水獭来了!来我们公园了!”直觉告诉戎灿中,视频中主角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这是当天凌晨4点,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图片和视频。当天晚班的同事在例行处理当天的红外相机资料时,将这个不同寻常的发现第一时间转发给了戎灿中。

  时隔十年

  欧亚水獭再现深圳

  这一消息,也让MCF工作群当晚炸开了锅。“这个脑袋,看着应该是。”群里的一位专家发来了她的判断。“一看尾形、二看后足、三看大小。你们最好再去现场搜寻一下脚印,若后足有拖跟印,一定是!” 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也兴奋不已,20年前,就是由他完成了深圳水獭的文献记载。紧接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消息一份份的汇入群里。他们通过体态、体型等各种特征,不约而同地锁定了照片和视频上的对象,字里行间透露着同样的高兴和欣慰。

  戎灿中说,那一宿他辗转反侧。尽管现有的各种资料和专家判断,都能证明拍到的就是水獭,但隔着屏幕和亲眼所见终究不同。作为MCF守护深圳湾项目保育官员,他认为必须要到现场一趟,争取搜集到更多的证据来验证专家和同事的判断。

  10月26日9时,水獭现身后的29小时,戎灿中从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整装待发,直奔“案发现场”,希望能找到它留下的痕迹。那是位于公园南区、一根横在栈道下的普通支撑梁,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表面历经雨打风吹和潮水漫浸而变得粗粝,有些许青苔附着。横梁的斜对面,正是那台拍下水獭行踪、立了大功的红外相机。

  戎灿中看到,就在这灰色的支撑梁上,明显多了些本不存在的非常显眼的东西。准确来说,是七坨野生动物排泄物。“就是这里!”他掏出生态监测尺放在边上作为参照,拍下视频和照片,然后用镊子将这些动物粪便小心翼翼地全部装进样品袋。“闻起来有股新鲜的鱼腥味,非常健康。” 他心想。很快,经过专家影像分析和现场痕迹采集,最终确定了红外相机拍到的正是欧亚水獭。

  水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据悉,深圳早前的水獭记录要追溯到1997年至1998年在内伶仃岛上的兽类调查,以及2010年在国际自然观察网站iNaturalist上记录的水獭影像。可以说,深圳的水獭,至少消失了10年。

  2017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曾拍到野生豹猫

  戎灿中介绍,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水獭因其对栖息地破坏和污染十分敏感而被认为是淡水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同时也是区域河流和湿地等水生环境的旗舰物种。也就是说,水獭的存在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健康,体现了该区域的生态地位和价值。

  这是深圳又一次记录到重要哺乳类物种信息。深晚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2月,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红外感应相机就拍到了一只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豹猫在公园南区逡巡的背影。同年5月,设置在塘朗山的三个红外相机都拍摄到了豹猫,说明了塘朗山内有独立豹猫种群存在。

  梧桐山同样也是深圳重要的物种基因库。2019年起,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设了3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野猪、豹猫等动物进行了专项观测。今年6月,观测数据首次公布显示,除了深圳的“三有动物”——野猪、鼬獾、猪獾、花面狸外,广东省鸟白鹇、豹猫、小灵猫、中国豪猪等深圳罕见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在影像中现身。

  MCF方面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做好监测,营造生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重新成为深圳人的“好邻居”。

  城市自然共生

  市民共享生态成果

  “这些年深圳不断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有目共睹。由于临近的港澳地区一直都有野生水獭分布,所以我们一直非常有信心,水獭肯定会回归深圳,而且发现更多珍稀野生动物也是迟早的事。”戎灿中说,此次在福田生态公园记录到水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特别是水体治理工作的成果。同时,由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福田红树林区域位于福田区,所以30多年来福田区也倾尽全力维护和提升这个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逐渐开始收获令人欣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据悉,快速发展的40年间,深圳一直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通过开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城市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街头休闲绿地,使森林绿地更加紧密贴近城市。“深圳蓝”“深圳绿”常霸屏市民朋友圈,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

  同时,深圳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不断优化其生存环境。比如深圳市民热衷前往的深圳湾,作为国际候鸟的中转站和越冬地,每年有近百种、逾10万只候鸟越冬,在全球的鸟类保护中意义重大。其中,黑脸琵鹭是世界“极度濒危”的鸟类。

  今年,深圳在实现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基础上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实现全域创建的超大型城市。这份荣誉的获得,正是深圳这40年来培育“生态文明之树”结出的硕果。

  当然,还有像戎灿中和MCF这样的自然爱好者和民间机构,也在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份民间力量。采访快结束,当被问及为何坚定选择自然保育这份工作时,戎灿中说:“我想做这件事,我认为我应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