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查看X光片。新华社 发▲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查看X光片。新华社 发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今年82岁的钟南山仍坚守在临床一线,除了会诊、查房,他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也深耕不辍。近年来,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主动请缨抗击非典

  2003年初春,非典肆虐,他临危受命,主动请缨收治危重病人,并召集骨干组成专家团队全力制定救治方案,探索出了“三早三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死亡率仅为3.5%,是世界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非典过后,广东省乃至全国依然面对各种新型突发呼吸道传染病。2009年6月,广东各地陆续出现甲流患者,重症甲流病例累计514例;2013年3月,沪皖两地发现H7N9新型禽流感,随后全国各地陆续上报新型禽流感病例。在抗击这两次新型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中,钟南山带领他的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击甲流中,他的团队成功救治了两名重症患者,并首次公开认可中药治疗甲流的功效;在抗击H7N9新型禽流感中,他提出了H7N9暂无大流行趋势的观点,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了社会秩序。

  啃下慢阻肺研究“硬骨头”

  受吸烟、雾霾、烧柴烹调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患者不断增多。慢阻肺防治是钟南山专注的方向之一。

  2009年,在罗马举办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处理?这一想法得到大会主席的赞成,但当大会主席询问“有没有人准备做”时却没人举手。

  “那一幕刺激到我了。”钟南山说。其实,与会专家都知道这块“硬骨头”实在“太难啃”了。不过,当时已经73岁的钟南山却举手应承下来了。

  认准了方向,再难也不言放弃。2010年,钟南山和冉丕鑫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深入基层,寻找潜在的慢阻肺患者,这些人一般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不明显。2016年,在对841名患者完成双盲对照实验后,结果出来了:用药组(噻托溴铵吸入)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同时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以改变慢阻肺患者每年肺功能下降的自然进程。这一研究结果于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为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

  科研应为产业发展服务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功落地转化?钟南山带领团队一直在探索。

  “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法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就没有走完这个(创新的)过程。”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惠及公众,2009年,钟南山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下“基础应为临床应用服务、科研应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并组织团队着手搭建孵化平台,帮助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