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深圳市唯一一家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截至2月17日,该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迪已经带领深圳市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团队成功为4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这其中风险系数极高。

  为新冠确诊危重患者做气管切开“像是在高原上登山”

  气管插管,是辅助呼吸困难患者“通气”的一种手段。普通患者气管插管7-10天,就需要做气管切开手术;但是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气管切开就要慎之又慎了。因为在气管切开的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薄而出,即使有层层防护,感染几率也很高。

  张迪团队做的4例气管切开手术,都是针对病毒载量极高的危重症患者。张迪知道为这样的患者做手术意味着什么,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因为对于这四位患者来说,气管切开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每次手术前,张迪都要做好三级防护才能进手术室:他需要穿戴1件防护服、1个N95口罩、1双脚套、1个护目镜、1个负压头套和4层手套。

  特殊时期,这些装备是手术安全的基本保证,但手术的难度也因此提升了很多:气管切开手术对主刀医生的视觉与触觉要求很高,头套上的水蒸气会阻碍术者的视野;双手戴的4层手套,让他的手指感受不到任何东西。在视觉与触觉双重“失灵”的情况下,每一次手术,几乎都全凭张迪和队友的经验完成。

  “这就像是在登山,平时向上爬100米很容易;一旦到了海拔7000米以上的时候,再登山就是寸步难行了。”张迪解释。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和义务”

  17年前,非典肆虐中国时,张迪刚刚研究生毕业,在天津一家医院工作。当时有种说法称“一个气切,倒下两个医护”,意思是平均一台气管切开手术就有两个医护人员被感染。那一次疫情里,就有耳鼻咽喉科的主任医师因此不幸去世。

  17年后,张迪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的主任医师,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地上了手术台。“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我们当然义不容辞。”张迪说,17年前是他的父辈们面对非典时挺身而出,如今他们对抗新冠肺炎责无旁贷。耳鼻咽喉科安排一位主任医师搭档一位副主任医师为一队,两个小队轮流为需要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做手术,他们的名字是:张迪、王世军、何烈纯、王永生。

  张迪称这样安排是因为危重症患者的气管切开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医生的手术经验和心理素质要求都很高,年轻医生锻炼得还不够。但是他手术时也会带主治医师进去:“不能让他们总是在模拟、总是在培训、总是在演练,要实战,现在就是实战。”

  他笑言自己是在为未来留下种子:“等他们都成长起来,也许在多年以后,他们也需要背负起他们那个时代的责任。”

  (通讯员:深三院)

  审核:陈珂珂

  责任编辑:成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