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月光》 姚嘉卉 著 海天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皎洁月光》 姚嘉卉 著 海天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广告

  姚嘉卉新作《皎洁月光》于近日出版,这是继她2014年出版个人作品集《蕙兰小札》时隔5年后,又一本体现作者不凡才思和成长感悟的著作。嘉卉第一本书出版时,受到国学泰斗、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永远名誉院长饶宗颐先生的赞赏,并为该书题写书名。这次出版的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初中、高中期间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的已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前海》副刊专栏“蕙兰小札”中,不少篇目被新华社客户端转载,总阅读量800多万,其中5篇超过100万。可以说,这种成长书写引起的广泛心灵共振,让我惊奇而振奋。

  这部散文集包括青春记忆、家庭亲情、四季趣事、求学生活以及读书品评等几部分,其中多为述事状物之作以及议论品评之说。我的直观感受是作者能娴熟地运用两种性质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叙事视角,给人以冷静与清新兼有的阅读体验。

  小作者在《自拍物语》一文中,对自己“长发顺到面前遮挡脸颊”的最佳肢体动作描写入微,把最新一代零零后青年对生命的感悟巧妙诠释。《珍惜》一文中将保安“晒得黝黑的脸”、“不算高的身子”与“明亮的笑容”形成对比,使人物更加饱满,更加真实,尤其是小作者对与自己同龄小保安命运的叩问,更是引人深思,令人感叹。小作者俯察花植昆虫的品类之盛,仰观日月星辰宇宙之大,从自然意象进而关注社会人文,日渐领悟到四季风情之外仍有万千世界。这种创作实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视角,由己观物,物我交融,全然不落“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窘境。这对一位涉世未深、尚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作者来说,实在弥足珍贵。

  这本书中的多数文章部分,不局限于流俗的四季欢愉和亲情感受。小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群星,与人类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灵魂惺惺相惜,此时她的情感是复杂的,是在死亡和生存的母题中思考各类情感的意义。总体来说,从亲人的默默守护写至好友的小小摩擦,从个人的当下思考写至家国的历史变迁、时代的脉搏气息,领略到个人周围之外更有广阔的天地,再回归到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定位,思考着生命哲理,这是一种大视角。而这种视角与由己观物相比,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体验。作者在读《文化苦旅》时有这样一段话:“历史的变革带来了一层层不同的颜色——穿透那夺目的色彩、历史的舞台正在风起云涌,艺术恰好镌刻了一切;我看见茫茫白雪一片的阳光,无边的沙坟堆。”立于阳关外,“茫茫雪白”景色尽收眼底,视野里不再是“无边的沙坟堆”,而是历史变革的涌动。是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辨析的过程,是一种立足时空而其意义又超越时空的体验。这两种视角切换也能纵览一个少年心路的成长过程,比同龄人有更广博的见闻、更广阔的襟抱;比一般职业作家多了份初出牛犊的“小清新”和朴拙的空灵感,实在难得。

  随手翻阅,这本书随处可见清秀文字,宛如小作者清丽面容一般。作者在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时,思考的是“人类个人和人类整体的‘命数’”的问题,得出“一群凭借坚韧灵魂和手段的人接下了这伟大事业的火炬”的结论,这和我在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提出的“文明互鉴”、“普惠文明”和“思想通约”的观点不谋而合,并与我在《两界书》中提出的“直面生存困顿,筑造灵魂居所”的关切相契合。作者在《到达以前》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走到这段旅行的终点,幻想在周身铺满白色鲜花中做最后的呼吸,在焚烧中剧烈氧化,或是在青青草地下缓慢氧化腐烂,我们或许不得不承认,那或许是时间的终点,但此前心的跳动与灵魂的碰撞,早已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留下了震动的余温。” 我们常常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想法,花费诸多心力于事物的起源上,但也常常逃避思考事物终结及其如何终结的问题,作者所谓碰撞后留下的余温便是一种答案,不求生命如星辰般永恒,但求留下璀璨夺目的瞬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庆幸,在深圳这样一个创意之都,遇见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少年。我们朝夕与共的这座城市,不仅能创造经济和科技的奇迹,未来也将以一流的文化文学感动世界,影响世人,这是所有城市从卓越迈向伟大的必经之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条路上,让我们与姚嘉卉共勉共进。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艺学博导、教授、著有《两界书》 ,此文是他为姚嘉卉《皎洁月光》所写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此书购买方式:

  谢经理13480605181(微信同号)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