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深会见了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一行。会见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不久前,深圳刚刚成为由中国科协打造的“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

  据介绍,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全国共有22个,目的是打造一批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板间”,积极探索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机制。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今年3月初,国家五部委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深圳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信息就是信号,既意味着深圳使命的叠加,也意味着深圳角色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使命更是命脉

  先说使命叠加。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果说深圳此前40年的发展,主要承担了为全国改革开放破冰探路的重要使命,那么,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国家赋予深圳的另一项新使命,就是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再次担当尖兵,为全国创造经验。再说角色转化,从“试验田”到“样板间”,从“探路破题”到“先行区”“示范区”,意味着深圳要从“杀出一条血路”的多点突破转向系统建设、机制建设,从而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样本。

  对于今天的深圳来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使命所在,更是命脉所系。

  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以产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平台,围绕电子信息产业、5G技术、互联网应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制造等优势产业形成了全球最为丰富完善的产业供应链,竞争优势突出。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科技创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产业,不能满足于一时的领先,而是要依靠一种能生长创新、发育创新的综合生态,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围绕这个目标,深圳始终在努力。

  高校资源、科研院所资源短缺是深圳的先天缺陷,深圳瞄准短板集中发力。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2260家,与此同时,除了深圳大学、南科大等本土学院迅速成长外,北莫、哈工大、中山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名校近年迅速集结深圳。

  要素市场活跃度、要素组合便利度是衡量一个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深圳始终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审批事项不断减少,审批效率不断提升,网上审批、“秒批”事项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断提速,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这些举措,都成为深圳凝聚创新资源的最强“竞争力”。

  深圳拥有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和产品优势,这些技术与产品优势都正在以最快速度变成深圳的“城市装备”,为“新经济”成长提供基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