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华捐献造血干细胞。张存华捐献造血干细胞。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谷少传 文/图

  日前,福田区机关事务局员工张存华在深圳市血液中心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手术,这份生命的“火种”将给广州一位13岁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深圳市第2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自己的捐献,去挽回一个垂危的生命,张存华的这次等待,历经了16年,若不是深圳市血液中心给单位寄去一封协助请假的公函,他的“秘密”仍然不为人所知……

  十六年前献血埋下捐助心愿

  张存华,男,41岁,陕西汉中人,1997年来到福田区机关事务局工作,长期奋战在一线安全保卫工作岗位上。

  提起张存华,周围领导和同事的评价都是为人友善、做事踏实,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华骨髓库(即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捐献者。

  事情回溯2002年。当年,正当壮年的张存华参加了福田区机关大院组织的学雷锋日无偿献血活动,也正是那次献血,他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这回事。“那时,义工正好在宣传骨髓捐献,我就和现场的医生聊了一下,在了解到骨髓移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一些血液病患者后,我就悄悄填报了志愿书。”

  张存华说,那个年代,大家对骨髓捐献都还很陌生,他自己当时也并不确切地知道捐献的过程和要领,只记得自己的信息被采集记录了下来,而血液中心的医生每年也都会和他联系,保持个人联系地址等信息的更新。

  福田区机关大院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6年来,张存华一直坚持献血,总量逾3600毫升。骨髓捐献这件事,他一直藏在心里,直到去年11月份接到的一个电话。

  为准备手术春节滴酒不沾

  那是血液中心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工作人员告诉张存华,他的血液信息和一位患者的配型成功了。

  据统计,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配型概率是25%,而非亲缘之间配型的概率,则是十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张存华内心有一份抑制不住的激动,还有一丝忐忑。

  “其实,2016年的时候,我已经接到过一次通知配型成功的电话,但就当我已经开始准备的时候,又被告知取消了……”那次变故的原因,后来也无从知晓,所以,当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张存华自己反倒紧张起来。

  张存华把配型成功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在征得了理解与支持后,他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捐献的准备工作。“2月份,做完一次全方位检查,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各方面情况都OK,但接下来的这一个月特别重要,身体不能有任何的问题,忌烟忌酒,最关键不能感冒。”

  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深圳经历了近年来格外寒冷的一个冬天。整个春节,“爱喝两杯”的张存华滴酒不沾,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有半点闪失。和医生的沟通当中,他偶然得知受助的对象是一个13岁的少年,和他女儿正好同岁。“我听说,这一个月,患者都要待在无菌病房里等待。为人父母,我完全能够体会到对方家庭的那份期待。所以,我绝对不能够有事。”

  协助请假函揭开捐献秘密

  要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除了妻子,张存华谁都没告诉,也包括自己的单位和领导。由于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期间,用药后需要住院观察、采集和休息,依照造血干细胞移植计划,深圳市血液中心给张存华的工作单位福田区机关事务局发去了一份用于请假的公函。直到这时候,局里才知道了张存华的“秘密”。

  3月9日,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当天上午,福田区机关事务局党政领导班子前往深圳市血液中心看望,送去鲜花和慰问金,这反倒让张存华感到很不好意思。“在深圳,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善事,我也不希望这么小的一件事,惊动到别人。”

  整个捐献持续了4个多小时,过程很顺利,按照张存华的说法,除了时间长短,和普通抽血没大不同。当天,所提取的190ml造血干细胞随即被送往广州,用于对患者的救助。

  张存华的荣誉证书显示,他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第7152号捐献者,同时也是深圳市第2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也是在那一天,张存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件小礼品以及受助家庭的一封亲笔信。“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深深地感谢您!幸亏有您,感恩……”

  “这算不上什么英雄壮举,但有可能挽救回一个人的生命,一辈子能有这么一次,我觉得很值得。”张存华说,这段回忆他将来会留给女儿分享,让她知道助人者自助的快乐、乐己者乐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