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好长一段时间过后,还是没有动静。

  王正校只好打电话给队友,让队友拿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门留在管理站的透气纸盒来,将小野猪暂时保养,并准备送往救护中心。

  由于当天天色已晚,队员们研究决定,第二天一早由莲塘管理站站长周初开车将三只小野猪送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4月28日,经过救护,三只小野猪状态慢慢稳定下来。据周初介绍,等它们具备野外放归条件时,救护中心会实施放归。

  梧桐山野猪与人的故事,在山顶管理站工作6年的梁国强则见得更多了。

  据他介绍,梧桐山有三座山峰,大小梧桐之间的中梧桐也叫“豆腐头”,那是野猪出没最多的地方。4月27日,梁国强带着记者在“豆腐头”走访时,就发现了好几处野猪拱过的痕迹。

  梁国强和野猪的第一次“邂逅”是在2013年3月。那天,他休假回来,队友开摩托车接他上山,在凤凰台往小梧桐大概3公里左右的公路边,他们迎面遇见一头野猪带着三只小野猪。

  “一碰到我们之后,它首先不是跑,而是瞪着眼睛看我们。”梁国强回忆说,“当时我们也不敢动”。好在,过了一会,它就带小野猪跑下去了。

  梁国强还记得,那个山坡石头很多,但是野猪健一下子就冲下去了,“感觉就像没有遇到障碍一样”。

  另一次和野猪“零距离接触”则是因为救援。那天早上6时许,有游客在泰山涧爬山,看到有血迹滴在路上,分不清是动物还是人的,于是就打电话到梧桐山管理处。接到警情后,梁国强带着队员循着血迹寻找,最后发现是一只40斤左右的野猪,右后脚的伤口已经发红,看样子受伤时间已经比较长,不太能走动了。

  梁国强就和队友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它抬到车上,第一时间送往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治。

  梧桐山“野牛”已难觅踪迹

  网上还常常流传着不少市民在梧桐山看到“野牛”的消息。就在记者采访前,有读者向深圳晚报报料,称其在梧桐山看到疑似“野牛”的身影。

  梧桐山真的有“野牛”?它们现在去向何方?记者带着这些疑惑开始走访。

  关于“野牛”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在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能说清楚这群牛来历的人也并不多。

  梧桐山风景区山顶管理站站长罗颖威经多方打听求证,大体还原了“野牛”群的发展历程。

  罗颖威首先澄清了一点:梧桐山上的“野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牛,只能算是家养的牛适应了野外的环境。罗站长说,它跟野牛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会很害怕人,也不会躲到深山老林的地方,甚至天天就在广场、公路走来走去。它们跟人相处也比较和谐。

  罗颖威介绍,因为山上以树木居多,草相对较少,适合牛口味的食物则更少。所以它们也经常吃垃圾桶里面游客丢的面包、方便面等,常常弄得满地都是垃圾。

  更让他苦恼的是,牛群还会去绿化带吃苗木。“以前没有栏杆,它们晚上经常会跑进去,连啃带踩的,都把苗木弄坏了。”

  罗颖威介绍,这些牛最早是当年边防部队饲养的牛跑到山里,渐渐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后来,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跟部队协商,把剩下的7头牛作价一万元,把产权认过来,就再也没有人去干扰它们了。根据一些比较熟悉情况的老同事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梧桐山脚下的村民“洗脚上田”,耕牛也就“下岗”了。知道山上有牛群,他们便把牛放到山上,希望它们晚年有去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牛群从最初的7头繁衍到高峰时候的二三十头。那时,巡山人员基本天天都能碰到它们。

  后来,因为公牛发情打架伤亡或由于山上食物不足,牛群数量每年逐步减少。到2016年种群里的最后一头公牛离世后,牛群就只剩下三头母牛了。

  罗颖威对最后那头老公牛记忆颇深,他觉得它很有“灵性”。在它快要离世的前几天,罗颖威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最明显的就是,它突然变得有点不太合群,会主动地和其他牛保持一段距离。

  罗颖威觉得奇怪,但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问题。又过了几天,突然看不到那头牛了。

  “剩下的两头小牛,在好汉坡广场站到比较高的地方,一天到晚在那里叫,像是寻找或者纪念的感觉,整整叫了两天。”罗颖威判断,那头大牛可能发生了什么问题,于是发动大家去找。

  找了几天,终于有游客反映说,叠翠亭旁边的树林里有异味。顺着味道,罗颖威了找到牛的尸体。

  那是2016年的3月底,天气还不是特别热,罗颖威推测,牛应该是死了好几天,臭味才散发出来,“那个地方应该也是它自己走进去,自己选择的地方”。当时,尸体已经严重腐烂并且发胀,只能做完消毒措施后就地把它埋起来。

  遗憾的是,近半年来,巡逻队员们都没有再看到剩下的那三头牛了。记者几次在“野牛”以前最常出没的地方蹲点拍摄,也都没有拍到。

  罗颖威推断,梧桐山的“野牛”或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