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都市村庄。 陈远忠 摄空中俯瞰都市村庄。 陈远忠 摄
舞狮表演。汪仕林 摄舞狮表演。汪仕林 摄
大盆菜。汪仕林 摄大盆菜。汪仕林 摄
大盆菜宴。汪仕林 摄大盆菜宴。汪仕林 摄
专家研讨会。汪仕林 摄专家研讨会。汪仕林 摄

  4集纪录片《都市村庄》正式播出,让观众深刻了解福田和深圳的文化根脉

  城市的风景犹如浪潮,不断被覆盖、重新书写,推动这种变化的是时间。一部演绎“都市村庄”的纪录片,近日在优酷网正式播出,引来专家和观众的如潮好评。这部浓缩福田区15个城中村800年芳华的纪录片,也是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最形象的画卷。

  本片由福田区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提供资助,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深圳晚报社联合出品,深圳晚报影像团队历经两年创作完成。从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到试播、宣传推广,四易其名,《福田之根》《蜕变》《时间的风景》,最后经过专家的意见定名《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共分为4集,第一集《开基》,第二集《耕耘》,第三集《变迁》,第四集《更新》,每集15分钟左右,讲述的是福田城中村的800年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蜕变历程,也是让广大观众从更宽广的时间维度上,深刻了解福田和深圳的文化根脉及其历史性变革过程。

  该片从2015年开始酝酿策划,2016年春节在福田区沙尾村祠堂举办大盆菜宴时开机,从中国最具有文化符号的祠堂开始切入,历经一年多时间,在福田区15个城中村遍访原住民、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从执掌股份合作公司的董事长,到海外留学归来的创业者,再到负责集体经济发展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从小巷跟拍到无人机航拍,从城中村到CBD。

  这部纪录片由知名纪录片导演陈远忠执导,讲述的是福田这片土地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关系。800多年前,从福田第一人黄金堂抵达深圳湾畔开基建村开始,人和土地之间的故事由此展开。在中国踏上更为璀璨的梦想之路时,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创作者以历史和未来的双重名义,回看来时的路,阐述了一种历史的思维,人文的风景,一个无可复制的生长故事,一段不可重复的艰辛征程。

  40年弹指一挥间,福田从村庄变成了城市中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战场之一。福田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功的精彩注脚。(汪仕林)

  《都市村庄》

  (又名《时间的风景》)

  作品内容简介

  第一集 开基

  千百年来,时间的脚步不断催促着人们向前,过去被现在覆盖,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人们已毫无痕迹,只有那些坐落在城市的古老建筑,还珍藏着人们过去的时光。下沙的黄氏祠堂、上梅林的龙母宫、石厦的敦睦堂、皇岗的庄氏祠堂、下梅林的郑氏祠堂,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里供奉着他们的祖先,不敢遗忘过去的艰苦与信念。

  第二集 耕耘

  回望历史,土地亘古而沉默,又因人类不舍昼夜的劳作而鲜活生动。特区建立前,福田仅有15个村落,总人口数为11292人,那里只有一片等待人们耕耘的田间阡陌。上世纪60年代,全球化工业浪潮打破了深圳河两岸的平静,超过半数的本地居民纷纷逃亡香港。如今人们回首发生在过去的波澜,记忆中的场景还鲜明犹在。

  第三集 变迁

  1980年,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回望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最初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在深圳河北岸的田地间飞舞。田野,几乎在一瞬间变成了工地,15个村落的农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平屋变成了厂房,厂房变成了小楼,小楼变成了高楼大厦。在三十多年的拆与建之间,深圳人口不断递增,这里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迁。

  第四集 更新

  时代的大潮推动着城中村的转型变革,当中国城市化运动进入后半程的时候,城市更新为福田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年时间完成的城市化历程,深圳正在加速完成,如今福田城中村的新生代已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人们在福田构筑自己的梦想,而福田的梦想也在城市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

  专家观点

  深圳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

  这个片子从文案、创意、拍摄、内容方面看,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好的关于城中村的片子。我认为,导演拍摄是要全身心投入去做的。考虑如何真实地反映问题,唯有真实才是有生命力的。要做成史诗一样的片子,要有宏观的气势,还要有皮肤肌理的细节表达,这个片子都做到了。该片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满的感触、皮肤肌理的细节感受。《都市村庄》最能打动人的是人的命运、人的变迁,人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变迁。它是样本、是切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史诗,会流传下来。我的感觉就是说,土地是永久的,800年前来了一拨人,他们居住下来成为老的移民,现在这波人是新移民,他们和土地发生了新关联。

  深圳著名导演山海夫:

  这个片子立意、选题都非常好,我一口气看完了,非常好看,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深圳纪录片之一。整个片子内容到风格都与我们这个城市风格一脉相承,包容性、文化传承都涵盖进去了。通过这些人的性格特点,折射出了移民城市、移民的性格特点。镜头表现非常精准,娓娓道来,与片子的风格相符合,镜头质量非常高,用老素材剪辑非常紧凑。导演下了功夫,细节处理很到位,是一部成功之作。

  深圳著名摄影师杜海彬:

  这是我看过的城市纪录片里面,善用平实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片子。我们有幸处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国社会40年巨变,深圳是全国的大缩影。片子探索带有温度、带有味道地记录一个城市,它的变化,对未来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现在很多城市纪录片都是从宏大的角度来看;当然这部片子里面也有宏大的东西,但是细节表达很好。这部片子表达城市变化很有温度,影片里的市井生活很动人,比如里面福田村晚上的生活,我在那里生活过,看到非常有感觉,就像我们当年在那里生活。现在宏大的东西很容易去做,反而一些细节、一些城市肌理的东西更要用心。当然很多城市是需要这种记录,福田做到了这点,体现了福田作为深圳中心的文化包容和远见。

  资深媒体人观点

  深圳晚报编委胡文:

  这部片子在手法上,包括对现实的挖掘上,很有难度,让董事长、一个村民去抖落他的家底是比较困难的,可以看出导演组、拍摄组在细节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包括对文化的挖掘,对城中村的梳理。城中村实际是赋予了深圳发展一块最大的土地;城中村给中心区的价值是,提供了最大面积的廉租房,最大规模的移民人口居住在此,我觉得这实际是中心区崛起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部片子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向导演组、摄制组致敬。

  宣传文化人观点

  福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简定雄:

  深圳城中村的量是上海的4倍。纪录片要用非常新的角度讲述问题,第一集是我最喜欢看的,从800年前第一个黄氏,有史记载的落地开始,从祠堂开始,开枝散叶,讲到现在变成15个村和当代发生的巨大变迁。该片记录了变迁的过程,我们的着力点是在抢救福田的历史。把城中村的生活和变化,对比表现出来了。

  市民观点

  福田区梅山中学语文教师柏华:

  庄周、赵太后、郑成功,这些在历史书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此刻是那么熟悉——原来他们的后人就在我的身边,可能昨天就曾与我擦肩而过,原来福田的历史这么悠久而动人。不忘本来,引入外来,面向未来,这不就是深圳的文化根脉吗?爱上历史悠久的福田,爱上日新月异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