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甘雄

  “7.5元?”

  张斯其说他看到手机显示的共享充电宝的账单时,心里就嘀咕了一下。毕竟印象中租用共享充电宝往往首小时免费,不足一小时还按半小时收费。“像那天那样两个多小时的吃饭时间,之前可能就是一两块钱的事。现在是半小时收费1.5元,不足半小时还按半小时收费,涨幅挺大的。”虽然已经过了几天了,张斯其想起来还是有点不爽。

  来电科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共享充电宝行业总体上行业的收费标准的确比之前有所提高。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涨价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渠道成本进一步提升所致;另外一个涨价的原因是,在一些场景里,涨价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里,而是商家手里,有时,商家为了多获得收益,会主动要求在店里定更高的价钱。

  刚需,该用还得用

  对于涨价,消费者怎么看呢?

  记者昨天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做了一个调查,其中一个因为充了两小时觉得太贵,直接买了一个充电宝,另外一个后来买了有线快充随身带。除了这种“会过日子”的人外,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涨价是被动接受,虽然有人抱怨了高铁、酒吧、咖啡馆的租用价格更贵。

  “没电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个回答代表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无奈心理。

  手机没电了的惶恐感,估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深圳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洪培林作为资深行业分析人士,也明确表示:手机充电“续命”是刚需!阿里集团副总裁肖利华在一次论坛更形象地说:手机有电,冲浪有网,已经是现代人的“生存”需求。

  “共享充电宝让大家感觉到价格明显上涨,主要是行业已经过了运营企业让利圈地的时期,主要城市的重点区域已基本饱和,甚至曾经一度的排他性布点政策也基本被打破,几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和平共处一个商家的现象随处可见。行业已经到了需要持续盈利来发展的阶段了。”洪培林说,“接下来无非是企业如何平衡价格和消费者承受力的问题了。”

  盈利,给行业正名

  悄悄地,作为共享经济不起眼分支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开始盈利了。

  虽然两年前,王思聪曾经狠狠地怼过共享充电宝,瞧不上这种模式的他放言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2018年,行业占有率第一的街电实现营收超8亿元,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2017年以3亿元收购街电的聚美优品,今年5月发布2018年财报,街电等新业务为其带来了超过9亿的营收,占比超过20%。

  来电科技也在回复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函中明确表示:2016年夏季,来电科技就已经实现了盈利。而且,从数据上看,(这一轮涨价)没有对来电用户产生影响。

  目前,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基本都实现了盈亏平衡甚至盈利,整合的趋向也越来越明显,价格战不再是唯一竞争,接下来影响行业的因素有三个。

  未来,搅局者已来

  一是盈利能力。一些给商家分成比例高达70%的网点,例如夜店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因为,即便比例如此之高,依旧可以赚钱。来自商家的信息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分成也好,给进场费也好,重要的是要有用户。位于深圳车公庙美食街的一家中型餐饮企业经理向记者说,他们这家店每年在共享充电宝上收入就有好几万。但,他们有一家在西丽的分店,共享充电宝的收入少到可有可无,商家和运营企业都基本不关心。

  第二个影响行业的因素就是巨头的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进入了一个搅局者——美团。两年前的初冬,美团高级副总裁宣布,暂停共享充电宝试点项目。同时,他首次明确了美团业务扩张的”三个标准”:商业模式可行、市场规模够大、战略协同价值够大。2019年夏末,美团ceo王兴宣布”正式、大规模”入局已经满足”三个标准”的共享充电宝。消息透露的那个周一,美团股价大涨9.77%。

  来电科技对美团的进入表示了谨慎乐观: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团的进入绝对是个好事儿。美团这次是动了真格,一方面可以倒逼行业原有玩家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共享充电宝的想象空间和市场可能性。

  第三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有分析人士指出,用户扫码借出充电宝,再归还结账,至少激活了三个过程,”观看点击”、”信用免押”、”结账”,分别对应”广告”、”金融”和”支付”。所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创新空间还非常大。当然,科技创新是把双刃剑,如果手机自身的续航能力突然有大的提升,或者无线充电技术全面普及,也许共享充电的应用场景就突然消失了,虽然目前还看不到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