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六月校园里凤凰花又开,此时本应在象牙塔里拍照留念的毕业生,如今正坐在家中电脑前,通过网络视频进行 “ 云答辩 ”。据了解,为解决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返校难的问题,深圳各高校近期陆续推出毕业论文(设计)“ 云答辩 ” 的形式。

  “ 云答辩 ” 体验如何?相比线下答辩有何不同之处?近日,深晚记者采访了深圳多所高校的毕业生,记录下这场特殊的仪式。

  自备补光灯 毕业生化身主播

  今年 22 岁的李辰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名大四毕业生。5 月 27 日 17 时,李辰和他的组员们将通过腾讯会议向老师进行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答辩,答辩实况将会通过 Bilibili 网站向全网实时直播。根据抽签顺序,李辰所在的小组是当日答辩的最后一组,可即便如此,李辰也提前了 2 个小时在电脑前等待。

  上身正装下身睡裤,这是很多毕业生 “ 云答辩 ” 时普遍的装扮。李辰戴着耳机穿着拖鞋,来回调整着摄像头的角度,嘴里念念有词,反复熟悉即将讲解的文稿。“ 我中午只吃了一点面包,即便和组员已经在线上排练了 5 次,心里却依然很紧张。” 李辰告诉深晚记者,虽然 “ 云答辩 ” 少了一些仪式感,但作为本科生涯的 “ 句号 ”,答辩的每一处细节他都做足了功课。“ 桌上还架着补光灯,对着摄像头介绍自己的毕业作品,感觉自己就像带货主播。” 李辰如此形容 “ 云答辩 ” 时内心的感受。

▲李辰正在家中进行 “ 云答辩 ”。▲李辰正在家中进行 “ 云答辩 ”。

  展示、点评、提问、回答,“ 云答辩 ” 的所有环节都参照线下答辩的流程来设置。当小组回答完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李辰摘下了耳机如释重负地伸了个长长的懒腰,“ 这场超长的直播终于下线了 ”。

▲深大老师正通过网络平台评议学生毕设作品。▲深大老师正通过网络平台评议学生毕设作品。

  答辩遇断网奇袭 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但并不是每一场 “ 云答辩 ” 都能像李辰所经历的这般顺利。对于双修汉语言文学(文化旅游)和历史学专业的深圳大学 2020 届毕业生陈芸来说,最近经历的两场 “ 云答辩 ” 实在让她有苦难言。

  近日来广州等地区连降暴雨,一些地区的网络信号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这给家住广州的陈芸进行的 “ 云答辩 ” 带来了很大麻烦。“ 第一场答辩当天正好是我生日,我还特地提前画了妆,结果因为网络故障,老师却看不见我的脸。” 陈芸向记者讲述着第一场 “ 云答辩 ” 时她的奇葩经历。

  在经历第一场 “ 云答辩 ” 的状况后,家人和陈芸商定,如果第二场答辩时家里的网络还是不稳定,母亲便开车载着她到公路上那个提前找好的网络通畅地进行答辩。“ 第二场答辩时前面的部分还算顺利,不过到最后老师提问环节电脑突然断网了,我坐在电脑前简直欲哭无泪。” 不过老师们在了解陈芸的实际情况后并没有为难她,依然通过了她的论文答辩。

  “ 还是觉得遗憾吧,不过也算是刻骨铭心了。” 陈芸这样总结她的两场 “ 云答辩 ” 之旅。

  提早做好准备 自如应对云答辩

  南方科技大学金融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宏在 2 月初收到学校推迟开学的消息时,万没想到上半年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就连最后的毕业答辩,都会在线上完成。

  其实从 5 月 12 日开始,南科大就已经陆续接受毕业班学生回校。返校毕业生一律需要现场答辩,而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返回校园的毕业生,则可以在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选择线上答辩的形式。

  虽然很想念在大学的日子,但刘宏综合考虑了之后,还是决定暂时不返校,在家里 “ 云答辩 ”。他算了一下,以往大学的寒暑假,每次在家中的时间不超过两个礼拜。即将参加工作的他,想趁着这个 “ 有史以来最长的假期 ”,多陪陪家人,“ 工作之后留在家的时间也就没那么多了 ”。刘宏对记者说。

  面对即将到来的 “ 云答辩 ”,刘宏心态很轻松。上了 3 个月网课后,他已经逐渐适应 “ 线上模式 ”,而在去年 9 月就开始着手的毕业论文也已准备充分,“ 还是想去尽力地完成它,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任务,这确实是我毕业当中最后一个值得付出这么大精力去做的事情了。”

  与刘宏一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应用心理学系硕士毕业班学生周薇在接受了一学期网授课程的锤炼之后,觉得现在可以在线上自如地面对老师和同学了,她甚至打算就穿着睡衣参加七月初的 “ 云答辩 ”。“ 唯一有影响的地方,我觉得可能就是少了很多跟教授眼神上的交流。” 她补充道,“ 可能你要更多的去修炼自己的答辩技巧。”

  (文中受访者名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