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深圳设计周特别活动之设计讲堂——

  “DESIGN NOW 设计现场”

  邀请当下活跃在第一线的设计师、创意人,

  分享最出色的社会实践案例,

  阐释设计思维与过去的连结以及对未来的创想,

  活络本土设计与各领域的跨界交流。

  今天同大家分享喜茶品牌顾问达达ZEN的《设计:无意识》。

  达达ZEN--《设计:无意识》

  今天我更多的想分享这一路走来,作为一个非设计专业的、非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如何转换到如今做品牌、或是设计相关的工作。

  第一个阶段我想跟大家分享,在不知道自己大学刚刚毕业想要什么,但是很明确的知道不要什么的时候,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享受的东西。我这里有一句话,旅行总是向内、向外平行的进行,我们踏访某个陌生之地也是走进自己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

  大学毕业后有七年的时间在大学教书,每一年大约有三个月的假期,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基本上每一年的寒暑假我会挑一个目的地,然后花1到2个月时间去做非常深入的旅行。那个时候还是前网络时代,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Lonely Planet》,它其实是一个旅行指南,书中罗列的事情千奇百怪,比如某个目的地哪里有好吃的餐厅,好住的地方,它提供一些在传统教育框架范围外的很多你之前意识不到的东西。纽约时报曾说它是写给奇怪的人看的奇怪的旅行指南,那我特别喜欢看这本书倒数第七、八页的作者介绍部分。当时他们的作者介绍往往会这样写,某某某是大学的生物教授,工作了几年后,和全家人搬到另一个住处,然后对这个地方开始研究并进行撰写。

  所以《Lonely Planet》是集合了一部分非常有个人专业知识的撰稿人去完成的创作,同时对于某一些事物的评价很有个人观点。其实我今天想讲的是,在我们现在这么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情况下,你能直接搜索到的信息真的是有用的信息吗?还是说经过精心挑选、或真正认真去表达的信息对你来说会更重要,所以这是这是我想放出来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独立的,有具象思考的人对我的影响会非常巨大,这也直接决定了我现在从事商业领域设计的时候对一个地方会有非常准确的判断,比如经过七八年这样的旅行,每个地方的酒店,它好在哪里?媒体的角度是什么?它对外的大众的角度是什么?

  这是我的个人网站,现在依然存活着。现在离当时那个状况其实很远,但是后来又想现在的工作和当时的工作到底有些连接,那这个连接在哪里?一张照片背后所藏的东西和现在我做商业作品所蕴含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可能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一个简单干净纯粹的状态,但是后面走过的路是自己才知道的,花了多少心思,才会呈现出这样一个东西来。所以我觉得要找到一个点,用不同的方式把你认为的美表达出来。

  这是当时阶段对我影响很大的三本书,我也想分享给大家。一本是《湘行散记》,它让我知道赤子之心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另外一本是黑塞的《悉达多》;然后是《Lonely Planet》的两位主编如何建造这个旅行王国的故事。

  我现在的工作和旅行也在同步进行,目前依然有很多时间在路上。当时参加完米兰双年展后,我跟我前任老板请了一个月的假,想说去做一个Grand Tour。我选了意大利的十个城市,但当时身上的钱不够,然后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计划,给了两封邮件,一份给了Airbnb,一份给了SLH。后来Airbnb总部很快的回复了我说会赞助我所有的行程。在这份计划中,我写了我要去的十个城市,并挑选了我认为和这个城市非常契合的十个房间。比如在那不勒斯,我住在一对同性恋couple的家里,用大量的石块构建出的空间,他们大概在那里做了十年的home gallery。这样的旅行会让你吸收到巨大的能量,你看到你想要成为的人,他们在怎样生活?他们怎样去把所谓的艺术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我非常感谢这样一次次的旅行。所以那时候的状况应该是这三句话,来自我刚提到的三本书: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荡。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年轻时候别犹豫那么多,想到什么,勇敢且坚定地做下去,解决问题,跟随内心。

  从之前旅行爱拍照片到后来对纸质出版的迷恋,我会不停搜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来的旅行中,我开始思考之前遇见的东西,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这个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阿塞尔·维伍德(Axel Vervoordt)和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影响我从一个摄影师转变到今天的身份。

  他们给到我最大收获有三个方面:

  只使用简单的材料,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按照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比例,注重精确、冷漠克制。

  自然材料中的原始感与遗迹感,直接而有力,最本质的东西最动人。大气直接的裸露与坦荡,时间停止,不是通过争论而是通过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重瞬间,轻永恒,轻圆融,喜残缺。最质朴的物品中蕴含了最伟大的语言。

  所以这些成为我后面所有项目的标准和准则。

  第三个部分我会跟大家分享真正开始商业设计之后的状况。

  2015年,我学生的工作室开始聚焦深圳的茶饮行业,当时接到了喜茶,我和它的创始人做了一个商谈,因为做记者的经历,我把当时四个小时的对谈做了一份记录。很厉害的是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居然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说明甲方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非常的清晰和超前,他需要能够用不同语言帮他表示出来,其实遇到喜茶之后,我的人生影响和变化也很大。

  对我来说,茶饮空间一定要是当时市面上呈现的样子么?如果用下一个时代的时髦眼光重新审视,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分享。

  首先是平面部分。这里有两本我经常阅读的杂志,《Monocle》和《Brutus》,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我发现它们会用很简单的插画去处理封面。所以当时我第一个判断和选择就是要把插画这个元素放到整个视觉系统当中。

  视觉的方向大家确认之后,我们需要给他另外一个方向的认知,就是空间的身份。影响我或是决定我往哪个方向走的是两本书中的两句话。

  最初的喜茶的整个空间概念的设想,是在广州的惠福东店实现的。这个四层楼的空间几乎囊括了后来的喜茶大量使用的架构,包括手冲茶、独立杂志站、迷你博物馆、喜茶画廊、花园、商店。

  这个时候,品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这样的可复制的社区的门店可以大量重复的时候,品牌的持续的生命力通过哪些方面来进行?我们提出了更多更好玩的计划去做品牌升级。

  第一个是HEYTEA DAYDREAMER PROJECT白日梦想家计划,因为传统的平面可复制,那我希望在空间里面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就会邀请我身边的建筑师的朋友,或者是更多国际上年轻的、没有被发现的,但是按照我的判断,很好地符合这个价值体系的建筑师来进行空间的创作。一起完成第一批这个项目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叫晏俊杰。我们当时确定的一个方向就是去探讨在一个空间当中,如果桌子被重新的组合排列,打破原来传统,会不会是一个好玩的选题?在新的空间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HEYTEA DP1(深圳壹方城店)

  白日梦想家第二个部分是“山溪涧”。我们想到“曲水流觞”这个概念,把整个桌子变成一条河。第三个部分是“山外山”,在桌子的变化带来社交的变化外,又让它具有特别中国的属性。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是喜茶在成都IFC的实验店,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综合了喜茶所有的产品项目,以及没有在其他门店呈现过的特调的产品的门店,因为它的位置非常特殊,面积非常大,所以我们推倒重来所有概念的重构和工作。

  做完喜茶后,我们自己又做了另外一个品牌,骏荼家,希望让代表下一阶段潮流方向的高品质茶饮简单可得。

  最后,这是17年3月在东京时,我笔记本上一段话可以分享给大家。与时刻变化的闲言碎语相比,并没有那么关系时刻在变的东西,反而,依旧会把耐心放在一些更恒久的问题上,日常生活的乐趣,和美。

  (责任编辑: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