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院长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主讲了“大象中原”系列讲座第二期——“从考古视角谈河南历史文化”。据了解,马萧林院长本人是从事考古工作的,他曾带着河南博物馆的妇好鴞尊、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在2017年底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期“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中进行讲述,被誉为“国宝守护者”、“网红院长”、“河南博物院看门人”。

  此次讲座吸引了许多深圳市民,尽管讲座当天阴雨绵绵,但市民们还是早早到达了现场,部分市民在讲座开始前先到了二楼“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展”展厅进行观展。

  马萧林院长首先对河南的地理概貌进行了讲解,阐述了河南由于地处平原而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事实,从农业上、人口上和城市化方面都进行了简单易懂的介绍。之后,马院长从根源性、核心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详述了河南从夏代至北宋的3000多年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马院长指出,河南是古代文化之根、文明之源、思想之源,著名的河洛文化便是发源于此。谈及先秦诸子百家更是离不开河南这一元素,诸子百家许多主要人物或是祖籍河南,或是长居河南,河南现就存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拜访道家老子的故址。除此之外,马萧林院长还表示,河南还是姓氏之源,南方大姓郑、林、黄、陈最早便是起源于河南。能够印证河南的根源性的还不止这些,河南还是天文学家张衡、医药学家张仲景、诗人杜甫、书法家王铎等名士之乡,河南安阳还曾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

  讲完了根源性,马院长又从核心性方面阐述了河南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河南地处中原,在古时候被认为是“天地之中”,历史上有超过20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因此河南有“帝王之州”之称。据马萧林院长介绍,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原繁荣的写照。

  之后,马院长讲到了曾上过《国家宝藏》的妇好鴞尊和贾湖骨笛等文物。他指出,现如今河南保存有许多的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以彩陶为主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遗址。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司母戊鼎也是在河南发现的。遗址是文化与文明发展的物质体现,马院长通过介绍这些遗址文物来阐释中原文化,指出河南文化史对于整个中国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生动解释了为何说中原文化在历史上的核心地位具有连续性。

  讲到此处,讲座已过半,现场听众仍饶有趣味。马院长紧接着继续以丝绸之路和民族融合为例阐述包容性,以冶铸技术和四大发明为例阐述创新型。

  整场讲座持续了约2个小时,现场听众全程认真听着马院长讲着中原的故事,不时地用笔记下笔记。马萧林院长在讲述的过程中用到了许多例子,多是大众所熟悉的事物,除此之外,马院长的语言也很是诙谐幽默,经常引的场内听众发笑。

  待马萧林院长讲述完成以后,南山博物馆馆长对马院长表达了感谢之情,并宣布曾登上《国家宝藏》的、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的妇好鴞尊将于9月去到南山博物馆进行展出。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带着刚刚汲取到的知识重新去到二楼观展,观骨笛,观铜器,观瓷器……观中原的整个历史文化。

  据悉,“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展”展览的展期为2019年4月18日至2020年4月18日,为期一年,后续也将有更多的来自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将抵达南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