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共建和谐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19年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在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举行。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承办,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协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湛江市第二中学、湛江市第七小学等单位代表出席,湛江市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大学生、中小学生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举行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倡导仪式,开展了海洋环保主题舞蹈表演、海洋减塑创意手工作品展示、“减塑行动”倡议仪式、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圆桌论坛等活动。主题活动结束后,活动方还组织参观了广东海洋大学水生博物馆,并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带去两堂生动有趣的珊瑚和鲎海洋科普课。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是农业农村部从2010年开始,已连续10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普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水生野生动物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省拥有中华白海豚、鼋、黄唇鱼、花鳗鲡等众多珍稀物种,但由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涉水工程、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广东省通过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开展紧急救护、资源监测、科考和科普宣传等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水生野生动物和水生生态的保护力度。同时,我省每年举办濒危水生物种放流,先后组织放流中华鲟、大鲵、海龟、黄喉拟水龟、中国鲎、唐鱼等,有效补充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

  鲎科普

  鲎存在于地球上已有4亿5000万年之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生物。鲎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现代鲎与鲎化石在外形和结构方面都非常相似。鲎的外形很独特,身体分为三部分:青灰色或暗褐色呈钢盔状的头胸部、长有锐刺的腹部以及剑尾。我国的鲎资源量历史上曾经非常丰富,但目前已濒临枯竭。2019年3月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列入“濒危(EN)”级别。

  世界上现存的鲎只有4种:中国鲎(Tachpleus tridentatus)、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Carcinoscorpias rotundicauda)、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鲎的自然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有至少十几种鲎的化石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澳洲也有报道。欧洲虽然有鲎的化石,但从未发现过现今生活的鲎。

  圆尾鲎,或称圆尾蠍鲎,雌鲎体全长(含剑尾)约30cm,雄鲎约28cm。雌性平均体重360g,雄性210g,为小型鲎。

  中国鲎(各地俗名包括中华鲎、东方鲎、三棘鲎、日本鲎、鸳鸯鱼等),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雌鲎体全长(含剑尾)约65cm,最长可达85cm,雄鲎约55cm。雌性平均体重3630g,雄性1630g,为四种鲎中体型最大的鲎。

  责任编辑:成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