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文化和生活应该是什么关系?在现代生活中,文化可以扮演哪些重要的角色?
4月24日,“春生宋城”2021书院文化生活论坛在江西赣州举行。郦波、余世存、徐天进、王林海等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赣州,深入探讨书院文化和当代生活的关系,并且集体发出声音:文化不应曲高和寡,而是应该回到人群中,回归到人们生活的意愿中。
生活中文化的种子
著名作家、传统文化传播者余世存,讲述了一个古墓的故事。他是湖北随州人,1978年当地有个非常出名的古墓,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墓编钟。 他说,那时自己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古墓有很多古老的文字,我们当地的人都不认识,但是听说有一个人可能认得,那个人叫郭沫若。他在北京,有可能中央要派他坐飞机过来帮我们认这个字。”
“这个事情,对当年的我们这些孩子构成了一个神秘的刺激。产生了巨大和莫名的向往,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会选择读书这条路的一个原因。”
余世存说:“一个古墓挖掘打开了我的一个世界。那么,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文化的种子?有没有这么一个文化符号?它真的能影响到一个孩子,让他觉得文化是有力量的有魅力的。”
他认为,书院中国以文化人格的身份出现在了赣州的一个新区,是给蓉江新区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当文化可以演变成一个社会的风俗,变成一个社会、社区有认同感有归属感的一个力量,应该是深深的、牢牢的嵌入到了这块土地上。
书院要让人“活”起来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在论坛发言:”现在有很流行的一句口号,叫’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觉得遗产一直是活的,没活起来的是人。我想,书院恰恰是让人活起来的最好的一个道场。”
“哪天我们这个人活起来了,就能看懂博物馆,能看懂美术馆,能看懂四书五经了。赣州的喜邻社区书院,正是在让赣州的市民活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说,在未来的时间里,也许我们今天看不起眼的书院,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文化复兴,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中华民居杂志社主编姜志燕,也非常认同书院的教育职能。她说,在古代的传统社会,书院起的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这样一个功能。
可以说,古代掌控天下的精英,大多是从书院里走出来的。我们的城市经过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走的太快了。她说,“当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面,需要等一等的时候,书院可能是一个盛放灵魂特别好的空间。”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心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说,什么叫艺术?什么叫艺术精神?艺术就是凝聚人的情感,进入你的生活、助力你的人生,这就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艺术的核心,就是做你自己,展现自己心里的东西。无论是视觉艺术,语言艺术,文学艺术,或者是现在的生物光电多媒体艺术,本质上也都是人心的一个统筹。
传统文化艺术,无论变还是不变,都要把万物生物性里最生动、最活泼的宝贝传承下来,这才是重要的。这一个就是生,另一个就是活。
艺术家、书画家王林海说,中国艺术精神,就可以去看书法作品里的一根线。大家注意,这根线要做到什么?这根线是一个骨法,它是骨肉精血气神,要把你的生命的整个信息,都投入到这个线里面去。
就像书法,你要能把这个字变成你自己的形象。我们看一个字,看功力、学养气质、境界,要一块了解。
艺术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东西,是一种大美的显现。中国人把艺术跟生命紧密结合,还要能如实的呈现。文化生活的生活,是有具体形式的,中国的形式非常多。但你得有羞恶之心,你得能受打击承担起来。
书院文化,能够改变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是王阳明先生的信徒,论坛开始前,他郑重祭拜了阳明先生的雕塑,还为本次论坛撰写一联:“春生宋城春如醉,梦在书院梦自甜”。
郦波在发言中表示,书院作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平台,历来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他说,宋代时,全中国共有书院700余所,而江西就独拥224所。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和赣州也有不解之缘。阳明先生主政南赣四年,破流寇,擒宁王,颁布《南赣乡约》安民教化,提出至为重要的“致良知”理念,成就立功、立德、立言“文治武功”的一生。最后,于公元1529年1月9日,病逝于赣州附近,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遗言。
王阳明一生践行知行合一,他在赣州郁孤台下建起濂溪书院,传播阳明心学。阳明先生亲自在书院讲学,听课的学子人山人海,院子里站不下,墙头、树上都爬着人。当时的书院,是真正改变社会的。阳明先生通过书院联系书院,影响力不断辐射,他的理念价值观,深深渗入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论坛中,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先生讲起了他传播书院文化的初心。他说,在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台湾来大陆探亲的外公,外公曾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正是因为探求这八个字的含义,让年幼的他,对传统文化萌生了巨大的兴趣。
书院,精神与物质的引领
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说,书院,是其存在的历史时期中当下社会里最先进的和最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人们对艺术发展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这个是不变的,而表现形式是一定在变化的。“比如我们并不倡导在今天的书院穿汉服,就像我们不能想像在宋代的书院里穿汉服或在明代的书院里穿宋服一样。”
“在清朝末年,中国已经有4700家书院。那个时候,中国最早在民间教授英文、地理、天文的,也是书院。 那时候的书院,我理解它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教育,第二个是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平台。比如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甚至指导老百姓婚丧嫁娶,它的功能非常重要的,是老百姓的一个文化生活倡导平台。”
他说,”到了今天,除了文化性之外,我们要考虑的是书院文化对公众、对老百姓的接触度。我们着力想恢复的功能应该是基于生活, 我们可能有一部分的教育,但是以生活为主,要引导、迎合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本次“春生宋城”2021书院文化生活论坛是基金会在赣州与喜邻社区书院共同开展的“赣州蓉江公益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计划,书院中国基金会在赣州蓉江新区与喜邻社区书院将持续开展社区公益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提供包含每年一场论坛、每月一场雅集以及每周两次公益课程在内的系统性公益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