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双减”就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福田区打出“双减”落地组合拳,通过优化课后服务、创新作业管理、紧抓课程建设、促进家校共育等方面,让“双减”减得有效、减得具体、减得全面。
2021年9月,福田区作为深圳市代表接受教育部“双减”工作调研组检查,受到调研组一致好评。专家组表示,福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工作决策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准,确保“双减”工作高质量落实。

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素质养成与作业完成“一个也不能少”
早在2015年,福田区就在四十余所学校中启动“四点半活动”试点工作,各学校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高质量推进“课后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国家“课后服务”政策出台后,该区选取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不同类型的3所学校作为试点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为全区学校提供科学参考范本。“今年3月起,福田区分四批推进80所公办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现公办学校全覆盖,9月份秋季开学之后,已实现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全覆盖,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全覆盖。”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课后服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照看学生’,而是要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优化育人成效的目的出发。”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也是福田区大部分学校的做法。福田区推行课后服务“1+1”模式,即1个课时自主作业加1个课时校本课程,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再结合各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生源实际的基础上,将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融为一体,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多元课程,形成“一校多品”的新格局。据统计,福田区全区开设课程总数为7321门,分为自主学习类、校本课程和社团类、社会实践类,其中校本课程和社团类又分为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意、语言与生活、思维与创新和其他特色六大类,丰富课后服务内涵,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一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制定了“个性化方案”:梅林小学向全体党员教师为有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来接孩子的家长提供“再延时”服务,党员志愿者们为学生讲绘本故事,读科学家传记,话英雄精神……以温暖的阅读时光陪伴学生。黄埔学校课后服务将学校资源和位于校园周边的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等场馆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对艺术、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截至目前,福田区实际参加课后服务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0.5%,参与课后服务的校内教职工约占校内教师总数的92%。“课后服务,既解决了我们接送难的问题,又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确实是一件扎扎实实的民生工程。”福田区一名小学生家长表示。
作业管理由“标”及“本”,作业设计与时间统筹并重
走进福田区任何一所中小学,都可以在校园醒目位置看到“作业公示牌”,这是福田区各学校的“规定动作”。通过面向全校公开当天作业的方式,加强作业“量”和“质”的监控。可以说,抓住作业设计和管理,就抓住了落实“双减”的关键。
福田区出台《福田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指导意见》,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四个方面明确细则,要求各学校建立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对作业管理下“真功夫”。该区推行的课后服务“1+1”模式也为避免作业时间过长起到了保障作用,在自主作业时间内落实好教师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就能确保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不少学校围绕“作业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沙小学为每个学生订制“轻松袋”,学生每天只提“轻松袋”上下学,袋里装上学生们喜欢阅读的书籍、体育健身物品等,让沉重的书包留班级里,周末才背回家;该校还设置“无作业日”,每周有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社团活动,不留作业,这些举措从源头上杜绝了“作业时间过长”的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教师通过提升课堂质量,布置分层、个性、合作、探究、融合、特色等少而精的作业,从而形成高效的教育生态。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混合运算》,梅林小学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借助“二十四点”这个经典游戏进行作业设计,把枯燥的计算练习改成有趣的游戏作业,鼓励孩子们与父母一起玩游戏。在教科院附小,教师把古诗背诵作业“游戏化”,通过“吟诵出校门”“吟诵考级”等充满乐趣的方式让学生爱上积累,轻松完成古诗背诵任务。岗厦小学把趣味作业与学科活动周相结合,英语歌唱比赛、诗词大会等相关活动丰富了作业形式,增加了学习乐趣。

优质课程为“双减”赋能,推动学校育人方式转变
双减,减的是内卷,减的是负担。而相应增加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如何让课堂更高效、优质?课程体系的构建或许是一个抓手。在教育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的今天,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合理、完备的课程结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得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学校乃至区域教育的“软实力”。而福田区的课程建设,正是基于“本真·适才·普惠”理念大背景下的系统的行动。
一直以来,福田区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方面不断探索,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前提下,不少学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如“脚印”课程体系、“榕树”课程体系、“红树林课程体系”“创感教育”课程体系等。

10月19日上午,由福田区教育局主办,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福田区首届课程建设博览会拉开帷幕,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福田区课程改革,探索“双减”背景下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落实课程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会上,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和明德实验学校作为代表对各自的课程体系进行介绍,两所学校超前的育人理念、课程体系令与会者耳目一新。明德实验学校打破学科、时空、家校、校企边界,构建了完整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已开发“中华文脉”“生活中的数学”“新经济学”“海绵城市”等400多门拓展选修课程。

福田的课程建设还在持续推进中。截至目前,福田区共有139门课程获“深圳市好课程”,共培植品牌课程达91门。2021年又评选出102门品牌课程培植对象,通过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让校本课程实现品牌化、特色化,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校本课程为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培养提供了依托,为学生打开“适才”的另一条赛道。
育人理念迭代更新,构建“家、校、社”共育生态场域
多年来,福田区一直致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福田区有一个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家庭教育品牌——“春晖家长学校”,讲师团由本区一线教育工作者组成,面向全区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家长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育儿方法。24年来,“春晖家长学校”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90位专家讲师义务送课2.6万余节,惠及全区家长65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先后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通过开设“春晖家长学校”、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活动,有效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生态重构如同‘修复原始森林生态圈’,教育工作者要返璞归真,像尊重森林中不同动物的习性特点一样,去顺应学生天性、适合学生本性、开发学生特性。最终达到‘双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表示。
教育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家庭教育基础力量不缺位,学校教育主导力量要到位,社会教育支持力量能补位,这就是福田区落实“双减”的理性思考。
通讯员:谭妙蓉
审核:刘屹龙
编辑:何卫芳
深呼吸 圳能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深圳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