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对城市亦如此。

  香港和深圳隔水相望,一个是全球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大都市,另一个则是从破败的小渔村蜕变而来。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两座城市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如今的香港,更像是一个被科技时代抛弃的没落贵族,尽管依然雍容华贵,却在逐渐褪去活力。

  高富帅被矮矬穷逆袭了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1997年,香港回归。作为名噪一时的四小龙之一,香港在祖国的经济版图中可谓举足轻重。其1.21万亿人民币的经济规模,相当于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9个城市GDP的总和,约战大陆GDP的20%。

  彼时,距离香港仅一条深圳湾之隔的深圳,尽管已经历长达近20年的经济腾飞,但每年创造的GDP却不到全国的零头。

深圳湾大桥夜景深圳湾大桥夜景

  如今,香港的GDP已经不到整个中国的3%。深圳的GDP在2018年将很有可能超越香港。

  深圳市统计局官网今年刊登的《2017年深圳GDP总量简析》显示,按照2017年人民币兑港币平均汇率1.1552折算,2017年香港GDP为23049.14亿元,深港GDP尚差611亿元。

  毫无悬念,这个微小的差距即将被打破。

  虽然渣打银行近期将香港2018年GDP增速预期从3.2%上调至3.8%,但今年上半年,深圳GDP突破了1.1万亿,增速达8%,增速在四大一线城市中领跑。而深圳向来有前低后高的特点,上半年经济数据占全年的比重较低。据此推算,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几无悬念。

数据来源:观察者网数据来源:观察者网

  GDP数据并不能反应一个城市的发展全貌,却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成长方式和症结所在。

  长久以来,拉动香港GDP增长的主要靠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这四驾马车。

  香港特区政府网站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的生产总值共约1.37万亿港元,而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为2.49万亿港元。这意味着,四大支柱产业占香港GDP的比例约55%。

  而香港的产业结构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服务业为支柱,占比已超过90%,二依赖内地与全球的中转,香港还是亚洲金融中心;三是制造业空心化。这就造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投资的边际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经济结构稳定性弱,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香港过低的制造业规模也决定了香港与高新科技无缘。

  有人将香港的科创发展做了如下归纳:制造业步步退守,货柜码头旺景不再,地产业走火入魔,金融业末路狂欢,流行文化霸权旁落,创新科技只为他人做嫁衣,显得十分贴切。

  反观深圳,深圳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极低,在总GDP中几乎可以忽略。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各自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自第三产业于2008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其比重开始逐年上涨,早在2015年占GDP比重就高达58.3%。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之快,极大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也说明近年来深圳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18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04亿元,增长8.3%,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11.99亿元,增长9.6%;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645.79亿元,增长6.9%;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466.58亿元,增长6.9%;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444.05亿元,增长14.4%;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193.96亿元,下降16.9%;新材料产业增加值141.75亿元,增长8.8%;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141.92亿元,增长23.8%。

  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名校云集却留不住科技人才

  香港和深圳迥异的产业发展路径,直接影响了年轻人的专业和就业取向。

香港虽繁华却缺少科技基因香港虽繁华却缺少科技基因

  近日,创科香港基金会在深圳发布的一份报告引用了香港劳动力市场对科创人才工资的各大指南和统计数据——香港的工程与资讯科技行业工资远低于金融、保险等行业,IT行业初级员工月薪通常只是一两万港元,而金融行业则达3万~6万港元。

  而在一水之隔的深圳,科技行业的薪资却完全不同。深圳知名高科技企业提供的薪资越来越高,与香港相比,有的甚至是10倍以上的差别。

  香港的科技行业薪资如此低,是因为缺少高校和研究机构吗?事实并非如此,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比深圳底子好得多。

  人才培养方面,香港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两院”院士逾40人,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来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类奖项达28个,人才不可谓不丰富。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特区政府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组建创新、科技发展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立下本届政府任内将研发投入提高至占GDP1.5%的目标,甚至加入人才抢夺战、推出科技人才引进“特快专线”,工作不可谓不有力。

  虽然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但依然留不住人才。香港科技园公司的创业培育计划主管莫伟轩曾说,很多人员都不愿意投身科技界,修读相关科技学科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下降。有些时候,香港高校培养出来的科研人才都为其他地区的发展作了嫁衣。大疆无人机的创始人汪滔就是香港高校“为人作嫁衣”的一个例子。

  这主要是因为,香港科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低,因为缺少高科技制造业,创新链条不完整,缺乏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

  与香港相比,深圳的科研实力似乎寒酸许多。深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匮乏,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本地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具有明显差距。但是在市场的倒逼下,深圳走出了一条由市场终端向上游产业链递进的逆向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而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这也造就了深圳科技创新上特有的 “90%” 现象,即 90% 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 的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人员 90% 在企业,90% 的科研经费投入来源于企业,申请的专利 90% 来自于企业,90% 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破万家,平均每63人拥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而且,平均每天可以诞生46件发明专利,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的“硅谷”。在这方面,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提供了巨大的创新资源,成为了深圳科技创新创业的‘隐形大军’。

深圳腾讯总部大楼深圳腾讯总部大楼

  此外,深圳政府设立政府创新引导基金、创新性产业用房,大力发展创业,开展国际创新大赛等。

  有人说,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来说,年轻人在做什么事情,决定了这个地区未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

  当香港的精英人群都在致力于改进快餐饭盒以提升效率、做很有品味的餐饮连锁时,深圳的创业者正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掀起创业高潮。

  香港人喜欢说“High Tech揩嘢,LowTech捞嘢”,意思是“搞高科技就会失败,搞科技含量低的就能赚到钱”。

  也许,香港并不缺少发展科技产业的智慧和能力,只是缺少勇气和认知——深圳的例子在那里摆着,科技和人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