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以来,为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系列要求,罗湖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以13个社区为试点,创建先行示范社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渔邨社区的创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12月16日下午,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区长刘智勇、区人大主任熊国伟、区政协主席吴裕中等区四套领导班子来到渔邨社区,就推进全区先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展开调研,并召开罗湖区先行示范社区创建推进会,为全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新思路,以更长效机制提升先行示范社区创建的整体水平。

  当天下午,罗育德一行在渔邨社区先后参观了渔民村文化长廊、渔民村村史馆、渔民村幼儿园、渔民村文化广场以及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深入了解渔民村的历史文化以及渔邨先行示范社区推进情况。“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是长远之计、固本之举。”罗育德认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创建,渔邨先行示范社区已经成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创建经验。

  在随后的现场推进会上,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明伟介绍道:“近年来,南湖街道在区委组织部等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街道全力投入、大力创建渔邨先行示范社区,努力在社区层面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和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让群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向区委、向辖区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为其他社区和街道进行创建先行示范社区工作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经验。”

  罗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赖武指出:“作为13个先行示范社区的试点之一,渔邨社区以“机制创新、群众工作、平台建设、民生幸福、精细治理、以文育人”等六个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机制上创新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破解了社区治理碎片化的难题;围绕着做实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渔邨社区与群众共商共量、共建共治,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平台建设中,渔邨整合平台资源,优化了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模式,增强了党群服务中心效能;同时渔邨社区提升了民生幸福标杆、做到了社区管理的精细化治理、提升了社区文明程度,传承了罗湖改革开放的精神,为“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渔邨先行示范社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是需要不断提升、深化和完善的”,罗育德最后就全区先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罗育德强调,先行示范社区创建是实现罗湖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所在,也是探索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他提出,罗湖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确保创建工作各项责任落到实处。同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以高质量的示范带动创建工作,确保首批13个先行示范社区成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标杆社区,全面辐射带动全区83个社区,做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全面过硬,确保在明年“七一”建党100周年前基本完成创建。

  一年多来,渔邨社区的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围绕机制创新,渔邨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
为破解资源分散、步调不一、条块分割造成的社区治理碎片化问题,区委将资源、管理、服务下沉社区,为社区扩权赋能增效,推动各类组织成为社区党委的左膀右臂。

  (一)在扩权方面,健全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动融合机制,社区党委与辖区单位互相兼任党委委员,由社区党委统筹调度社区民警、社康、长者服务、图书馆等各类下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机关围着社区转,实现了党群服务由简单的物理空间聚合向统一的领导调度机制转变,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

  (二)在赋能方面,选派12名区直机关年轻干部到渔邨墩苗参与创建,区直机关干部向社区党委报到、参与治理;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架构,织密建强“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体系,做实小区党支部议事、建议、人事、监督和评议等5项权利,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

  (三)在增效方面,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等工作机制,将组织、队伍、活动、保障等要素融入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治理的整体效应。以前很多问题社区党委看得见、管不了,现在直接调动各类资源,让很多过去想办没办成的事情办成了。船步街旧改,仅用15天时间就创下了签约户数、套数、面积三个“99.7%”的签约率,创造了渔邨速度。

  二、围绕做实群众工作,渔邨用情用心用力践行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说到底,都是做人的工作,都要见人见事见物,先行示范社区的创建过程,是与群众共商共量、共建共治的过程,更是与群众心连心的过程。

  (一)在渔邨有一间没有门的办公室。它是党委书记办公室,里面有“五家+”群众工作法,第一条就是迈进一家门。要想迈进群众的家门,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首先要敞开党委自己的大门,解决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创建过程中,创新了重大民生决策全咨询、群众问题收集处理全链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联动、党员志愿服务全动员等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扩大党建朋友圈,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做好组织凝聚、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改造初期,因道路封闭、施工噪音等给居民起居出行造成了一些影响,社区党委主动走出去,与群众谈心交心,还利用五一、中秋等节日组织群众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变化,群众从最初的不理解、抱怨变为大力支持、完全认同。

  (二)在渔邨有一个服务港人的温馨家园。渔邨积极探索毗邻党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政务服务、文化交流、生活服务、就业创业、爱心救助和社区治理等六大平台,设置港人服务专窗,编制繁体字版《深港双城生活服务手册》,组建港人志愿服务队,引导港籍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三)在渔邨有一群美好的社区伙伴。建强美好社区联络员等9支自治队伍,在用力组织凝聚群众的过程中,激发居民共建共治热情。群众需要什么,社区党委就干什么,党群中心所有功能室从设计、到取名、到使用,包括渔民村Logo和涂鸦墙的设计,都请居民全程参与,让渔邨伙伴说了算。

  三、围绕平台建设,渔邨优化了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模式,增强了党群服务中心效能

  为破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使用率不高、社区工作机关化等问题,渔邨引入各类资源,把中心建设成社区党委统筹和汇聚各方力量、开展精准高效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平台。

  (一)在平台资源整合上,推动民政、卫健、文体、政数、工青妇等条条资源下沉社区,丰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让群众愿意来、经常来。居民会客厅、笔墨丹青、健康服务区、长者服务区、图书馆等区域,是上述部门真正将工作重心、资源要素下沉的结果。

  (二)在平台运行创新上,中心仅保留必要的行政办公空间,其余功能区域全部向党员群众开放,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做到有事就到党群中心商量解决、没事就到党群中心休闲活动,让中心成为联系、凝聚、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有的群众说,来到党群中心喝喝水、坐一坐,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还能顺手把要办的事儿办好了。

  四、围绕民生幸福标杆,渔邨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先行示范社区的创建让渔邨由“民生七有”变“民生七优”,群众成为创建工作的最大受益者。

  (一)升级“品质化”设施环境。将分散在各处的服务场所一体规划、整体升级,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全方位的政务服务、全周期的医养服务、家门口的幼儿园、多功能的图书馆,让渔邨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升级后,专业化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数增幅近2倍;老人们也能够享受更精准、更优质的日间照料、营养助餐等养老服务。环境宜居宜住了,社区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华丽转身。

  (二)构建“便捷化”办事体系。实现区、街、社区431项政务服务在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百分百最多跑一次;建成24小时“不打烊”智慧驿站,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开发“i罗湖”渔邨掌上政务服务专区,借助大数据精准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三)激活“全民化”共建热情。把先行示范社区创建与惠民生、优环境、齐参与等工作紧密结合,完成50余件民生微实事、实现近100个党建项目,先后将幸福万象小区南广场改造为社区小公园,将户外停车场改造为活动场所,增加了运动健身设备,对社区垃圾转运站进行优化升级,规范了电单车停放设施,5000多周边居民直接受益。

  五、围绕治理精细精准,渔邨做到了社区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

  为破解突击式、运动式治理的困境,解决社区治理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不断改革完善渔邨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一)在精细化治理方面,开展了党建领导下的综合网格改革,将社区原有的15个基础网格整合为2个综合网格,厘清街道、社区、综合网格的职能分工,社区“两委”委员兼任网格带头人,探索“一张网格管全域、一套机制管全程、一支队伍管全部”的治理模式,努力实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

  (二)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建成了渔邨智慧运行系统,融合人、房、事、传感等数据,打通安监、城管、网格等多个系统的信息壁垒,做到数据采集、分拨、处置全流程掌控,实现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高效处置的网格化全周期管理,让社区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让社区运转更智慧、更聪明。

  六、围绕以文育人,渔邨提升了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化素养,传承了改革开放精神

  紧扣现代市民培育,让“社区是我家、人人参与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突出渔邨特质。建成350米渔民村文化长廊,改造300平米渔民村村史馆,充分发挥渔邨作为改革开放史教育“活教材”的作用,不断传承改革开放精神,激励党员干部把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凝聚“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建设源动力。

  (二)强化内容建设。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建设700平方米悠图书馆,引入“悠阅生活”等多个文化品牌,让社区更有温度。设置“渔邨文化课程”,让文明从娃娃抓起。推出“渔邨之光”大讲堂,创作主题话剧《幸福渔村》,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高品质的活动,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编辑:陈啸)

  (审核:刘昱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