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 徐骏 作“轰炸” 徐骏 作

  广告“轰炸”不停歇 过度营销令人“审美疲劳”

  “亲爱的淘宝会员,您有双11超级红包等待抽取……”夜里1点,上海黄女士依然收到了“双十一”的短信广告。“从10月20日开始,就不停收到商家的‘双十一’广告,回复‘退订’是最近做得最多的事情。”

  离“双十一”到来尚有一周,但广告已先行“轰炸”好几轮。短信、电话、弹窗……促销广告以各种形式密集“攻占”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和信息获取的渠道空间,令不少人抱怨“不胜其烦”。

  “只要是购买过的商家,似乎都要给我发一条短信。最不解的是有一些旗舰店,我既没有买过商品也没有收藏关注,却依然收到了‘双十一’预售短信。”黄女士感到很纳闷,“到底是谁‘出卖’了我的手机信息?”

  在朋友圈,一条抱怨电脑浏览器“双十一”弹窗广告防不胜防的帖子引得好友纷纷表示“同病相怜”;打开微博输入“双十一广告”,网友对于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不断“吐槽”。

  “广告本身没有问题,它可以让买家与卖家间的信息屏障被打通,但是‘度’的把握确实值得商家去思考。”从事品牌营销的韩经理认为,一方面对于商家,“双十一”几乎是全年冲销量的最后一搏,势必会拿出不少预算来进行营销推广,预算大多也是年年加码;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走过十年的“双十一”,人们对于它的热情与期待已难比当初,“加码的营销与渐褪的热情相撞,自然就有了‘疲惫感’。”

  天天都是购物节 没新意少诚意实惠也变味

  “双十一”和“618”全年不断档,“品牌节”和“品类节”轮番不停歇。在越来越密集的购物节背后,究竟是消费者得实惠还是商家享收益?

  “想买相机,就有‘相机节’;想看看烘焙,一搜,‘家装生活节’……国内这是天天过节呢。”从新加坡回国休假的彭小姐感叹。

  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对消费者的考验也越来越高。你需要眼观六路,搜集全所有的优惠券和购物红包,还得耳听八方,了解清楚节前节后的商品真实价格,同时还面临着24小时不停歇的优惠信息轰炸。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指出,不同的优惠方式玩法越复杂,对商家越有利。

  “复杂的规则可以将消费者一分为二:愿意费时了解的消费者可以节省开支,不愿研读的则原价购买,充分拉高了利润。此外,可以避免价格的绝对透明,还能转移注意力,让消费者忘记自己的心理价位。”蒙慧欣说。

  陈音江表示,消费者追求实惠,经营者追求利润,实属正常的交易心理。但经营者不能为了利润,简单粗暴地制造各种促销噱头,利用虚假促销手段欺骗消费者,或通过不诚信甚至违法的手段,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与其成天琢磨各种促销花样,还不如把心思好好用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上。”陈音江说。

  专家建议,商家应诚信守法经营,让购物节彻底告别不合理的低价倾销和虚假促销,同时也应当以更理性、规范的方式开展购物节,并实现线上线下的协调统一,达到分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