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项目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可研投资9.67亿元,将建成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代表未来校园的国际化建筑。项目计划于2023年1月交付使用。建成后计划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200人,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设计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

  项目亮点

  项目采取符合岭南气候特点、体现现代建筑美学的设计语言,兼顾与哈工大(深圳)本科校区相协调,同时嫁接原有建筑风格元素。精心的设计方案使国际设计学院独具“气候环境、校园建筑特征、空间丰富性”三大特点,学院充分融入周围环境,多彩的陶棍幕墙,赋予校园山川河流的美感和灵动性;教学楼、宿舍外立面形象尊重周边原有建筑的城市空间和场所精神,与已有建筑、校园环境相得益彰;山川汇流线型呼应主轴,绿化种植布局以及材质的颜色搭配强调线条延伸感,进一步强化 “山川河岸”的设计概念,使校园庄重却不失灵动,大气又不失细腻。

  项目延续了本科生教学区的中轴线,再向南连接到留仙大道,在轴线收尾处布置展览中心形成对景并实现轴线的转折。

  在轴线的左右两侧布局教学空间和创新研究空间,与西侧的200米高的住宅和东侧大学城公园山体形成天际线过度,缝合原有的城市尺度冲突。

  教学空间在水平方向无限延展,各种教学功能通过可开可合的边界、自由的交通廊道和多元的中庭空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可能。

  同时在垂直空间上通过中庭、下沉广场、休闲楼梯、室外平台系统形成垂直流动空间,使设计学院的交流和互动随处可行。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

  项目作为深圳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也是市建筑工务署首个设计牵头EPC试点项目,采用了强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千城设计管理+五洲项目管理)+设计牵头工程总承包(中建西南设计院牵头+中建八局)创新模式进行建设。创新模式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1、 全咨单位作为裁判员,总承包单位作为运动员,两条主线贯穿全生命周期,减少了建设环节割裂带来的诸多弊病。

  2、 设计单位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积极统筹品质、安全、进度、投资“四大目标,在设计阶段充分进行设计、施工、造价“三融合”,有利于设计合理性、施工可行性、造价可控性。

  3、 项目采用建筑师团队驻场设计,切实践行建筑师负责制理念。

  4、 总承包单位采用类SPV项目模式运行,联合体成员共同组建一个融合项目部,以“1+1>2”为目标,良好解决了EPC“两张皮”的通病。

  奠基仪式│为学校百年华诞献礼,铸就合作新辉煌

  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在致辞中说,创办国际设计学院,是哈工大(深圳)在市校合作办学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探索,是哈工大科研优势与苏黎世艺术大学创意优势的完美结合。今天的奠基仪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瑞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开启了新篇章;标志着为深圳建设“设计之都”注入了新活力,标志着哈工大(深圳)作为国际化办学示范区取得了新突破。

  市建筑工务署副署长李卓在致辞中说,国际设计学院项目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移交以来,我署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在哈工大的支持下,我们精心谋划,明确了设计学院“国际+设计”的特色及定位,在方案设计阶段依托“工作坊+国际招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优秀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试点,采用国际通行的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保障品质落地,力求将项目建设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高水平精品工程。

  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是深圳引进名校合作办学成功范例。我们要充分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苏黎世艺术大学的学科优势、创新优势,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围绕深圳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一流设计学科和创新载体,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新的动能,为促进深圳与苏黎世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项目的奠基仪式仅仅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建造,是传统与现代的有益融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探索,凝聚着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美好期盼。

  审核:刘昱婵

  责任编辑:万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