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广州1月16日电](特派记者 姚嘉莉)1月16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会,省大湾区办负责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珠三角9市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就推进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等内容回答记者提问。
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切入口推动三地政策衔接
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表示,将把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作为贯穿大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主线,在坚守“一国”之本前提下善用“两制”之利,积极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实现形式。具体将采取“面上推进”和“点上突破”相结合的方式。
“面上推进”就是用好三大平台。首先是深圳先行示范区这个大平台,争取中央实施综合授权改革,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与港澳规则的衔接;其次是前海蛇口、南沙、横琴三个自贸试验区平台,主要是作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在营商环境上与港澳高标准对接;再者是珠三角9市各个重点特色合作平台,比如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个创新合作区,重点围绕科技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开展规则全面衔接的压力测试。
“点上突破”就是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切入口,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食品安全、环保、通讯、交通、通关等三地共识度高的领域率先突破,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项,以点带面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圳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在记者会上回答媒体关于科技创新的问题时说,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90%的科技投入、90%的研发人员、90%的科研产出都从企业来。但深圳在科研方面的大院大所比较少,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为了巩固优势、补齐短板,艾学峰表示,深圳一方面要依托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两个重要平台,和大湾区兄弟市通力合作,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布局一批重大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比如已经开工建设的合成生物学、脑模拟和脑解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一批重大的科研平台,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把更多的科研资源布局到深圳来。另一方面,坚持产学研深度合作和国际化合作,突出市场化和产业发展的特色,创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其它兄弟城市的协同创新,探索有利于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这些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好机制。
与港方对接,研究开通南澳、香港马料水码头航线
谈及深港合作,艾学峰说,深圳将认真推进深港创新合作区和深港口岸经济带等重要平台建设,通过互利合作,把深港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活力、最有带动力的一个极点。
记者从记者会上了解到,在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方面,深圳积极探索经济合作新模式,推动过境土地开发建设。目前,沙头角深港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和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设正在推进中。围绕优质生活圈建设,深圳将在沙头角谋划打造跨境旅游、国际商贸消费、公共服务相互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发展典范。深圳还积极向国家海关总署申报进一步放宽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争取在深圳区域实施更宽松的游艇出入境监管政策。积极与港方对接,研究开通南澳、香港马料水码头航线。
记者还了解到,深圳将以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形成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研究探索皇岗口岸重建后采用“一地两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