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凤塘河口的黑尾塍鹬群。深圳湾凤塘河口的黑尾塍鹬群。
黑尾塍鹬掠过深圳湾上空。黑尾塍鹬掠过深圳湾上空。
出现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2号鱼塘的黑尾塍鹬P1。出现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2号鱼塘的黑尾塍鹬P1。
黑尾塍鹬B9黑尾塍鹬B9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徐娅/文 戎灿中 李晶川/图

  12月15日上午,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守护深圳湾”项目负责人戎灿中来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2号鱼塘,架起专用望远镜仔细观察鱼塘里聚集的一大群候鸟。这是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同步进行的一次鱼塘水鸟调查,戎灿中的目光很快就被鱼塘中部高地上的一群黑尾塍(cheng)鹬(yu)吸引,他惊喜地发现,在鸟群近岸一侧,有三只戴着鸟类环志的黑尾塍鹬。

  鸟类环志是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鸟环由镍铜合金或铝镁合金制成,上面刻有环志的国家及地区、机构、地址(信箱号)和鸟环类型、编号等。通过观察记录环志鸟,可以了解候鸟迁徙的行踪、年龄以及种群数量等宝贵资料。

  时近中午,候鸟并不活跃,绝大部分都把头埋进翅膀里打盹儿。他先是认真地记录下鱼塘内的反嘴鹬、金斑鸻、金眶鸻、黑尾塍鹬等候鸟的数字,然后拿出手机,把望远镜对准三只戴着环志的黑尾塍鹬,一一拍摄下来。然后,他回到办公室,在电脑上把照片放大观察,发现这三只黑尾塍鹬的环志编号分别是B9、Z6和P1。根据颜色和编号,他很快判断出这是香港地区的环志,于是他进入相关网站查阅,果然查到了这几只候鸟的身份信息:B9,于2011年1月在香港佩戴环志,每年回深圳湾越冬,并于2017年3月在渤海湾被记录;Z6,2018年9月在香港佩戴环志,每年回深圳湾越冬;P1,2012年12月在香港佩戴环志, 每年回深圳湾越冬。换句话说,这几只黑尾塍鹬都是深圳湾的“常客”,可以说是深圳人的“老朋友”了。

  黑尾塍鹬(学名:Limosa limosa)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36厘米至44厘米。嘴、脚、颈皆较长,白色的尾部有宽阔的黑色端斑。主要以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主要在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亚越冬。“黑尾塍鹬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戎灿中说。

  据市观鸟协会会员、资深鸟类专家田穗兴介绍,近十年来,黑尾塍鹬有一个约500只到700只的种群在深圳湾越冬,就在12月13日,他还在2号鱼塘拍摄到5只佩戴环志的黑尾塍鹬,其中就包括戎灿中记录到的B9、Z6和P1,另外两只是H6和Y6。他认为,在深圳湾越冬的黑尾塍鹬种群已经相对稳定,同时印证了深圳湾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深圳湾横跨深港两地,承担着全球九条候鸟迁飞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候鸟越冬地和“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每年有约10万只迁徙候鸟在此越冬或经停。不久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局)与MCF就“共同推动深圳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创建滨海湿地保护和发展的深圳模式,成为全球湿地保护样板”达成五年战略合作。“希望市民在观察记录到环志候鸟后,能够及时通知媒体或者保护区,让深圳候鸟统计信息更加准确、丰富,从而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更详实的资料。”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