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各国进入危机时刻,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当前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继续承压。如何看待第二波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短期和中长期政策将如何取向?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造成重大冲击,政府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7月18日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主办、凤凰网财经研究院协办、前海传媒支持的“第五届创新经济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线上齐聚,共同探讨如何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创新增长。

  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讲席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海外)院长方汉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中心主任张晓波,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出席论坛并进行主旨发言。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主持论坛。

  “奔跑、并跑和领跑”潜能 促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世锦以“疫情之下转‘危’为机,深化结构性改革”为主题进行主旨发言,他认为,在防控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保持一个增速、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立足点要放到“结构性潜能”上来。一个是“追赶的潜能”,或者是“奔跑的潜能”。中国现在人均年收入水平1万美元左右,而发达经济体是3至4万美元,美国是6万美元,这样的追赶差距,就是相当大的追赶潜力。另一个潜能是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些方面甚至在领跑。

  “如何充分发掘这两个方面的潜能?这就需要创新。”刘世锦院长建议,要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的流动聚集,形成一批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进一步放宽高新技术领域的市场准入;对于原国有机构经营的一些高技术领域,比如航空航天领域、军工领域,应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行业外的企业进入。

  对于疫情冲击如何转“危”为机,刘世锦院长认为,一种办法是传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金、人力,组织国有企业、国有机构攻关;另外一种办法是由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形成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合作新机制。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需更好的普惠营商环境

  “为什么在过去营商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个问题,对我们考虑今天的问题很重要。”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在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为主题的发言中指出,中国的“特惠”营商模式,在过去激励了企业把事做成。目前从高速度增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更好的普惠营商环境。

  白重恩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对政府治理提出更高的标准。“过去的‘特惠’模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可能不一定能够继续起到原有的作用。能不能找到一个拥有强大协调力的部门,来统筹营商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白重恩教授提到,目前重大风险一部分跟金融风险有关,这同企业效率的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方面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在新基建建设以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解决高效投资的问题,都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有效的资源配置。

  中国或成今年最大全球消费市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讲席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海外)院长方汉明围绕“新冠疫情、全球产业链和中国劳动力市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新冠疫情并没有改变全球供应链的基本面。一是早在2011年左右中国就达到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新增长模式的口号。

  在方汉明教授看来,疫情影响以后,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但广大的中西部省份仍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生活成本也比较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原来比较偏僻的东西部省份地区,成为服务中国和全球消费者的生产基地。”不过从中期来看,中国不能忽视中美冲突对全球供应链迁移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零工经济(Gig Economy)现象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和经济数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转向平台经济,零工就业者越来越多。经济数字化不断地推进,零工经济对于国民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核算提出了挑战。运行宏观经济学里面最重要的理论,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假设都要重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中心主任张晓波在以“疫情之下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之路”为题的发言中展示了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报告。他认为,依据今年5月份数据,关于平均人员返厂的比例和平均经营产能的恢复比例,各个行业的产能恢复情况很不一样,特别是居民服务业,复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产能还远远没有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复工不完全等于复产。

  危机竞争产生创新“蜂聚” 慢全球化强调国家双治理

  “危机对于创新活动具有清场的功能。”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的主旨发言主题为“战疫有期谈创新”。他认为,在这样的“下降”过程中,传统产业被淘汰,生产要素价格下降,新企业、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就由企业家组合产生了一种创新过程。一个企业家成功,就会出现若干企业家的模仿,最后大家竞争,就会产生一种创新的“蜂聚”。

  唐杰教授指出,2010-2013年期间,深圳曾出现过一轮转型衰退。在此次转型过程当中,深圳采取了包括“创新券”等多种措施来支持创新产业的发展,政策实施取得成功。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二是从企业营业额、增加值和高科技出口看,小微企业、中小型企业获得比较快速的成长。“政府政策往往是跟随着市场创新动态,不是市场创新在后。当市场出现‘蜂聚’现象,政府以公共政策来规范市场,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唐杰教授说。

  “当下世界经济面临变化,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超级全球化逐步转变为慢全球化。”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围绕“贸易战、疫情冲击与全球经济秩序”发表演讲,他认为,国内价值链更多转向依靠国内供应体系,同时各国对非传统安全的冲击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应对当中可能要更多强调双治理,就是要把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进一步有机结合,同时促进经济的双循环,增强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互动,尤其是能够进一步促进自我创新,实现经济向内需主导转变。

  创新经济论坛由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创办,致力于汇集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工商界领袖、国际组织负责人等,针对创新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交流探讨,加强合作,携手把握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在前四届论坛活动中,曾参与嘉宾有国际著名空间经济学家藤田昌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发院创始人张维迎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