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本期嘉宾:Bernd R. Noack(德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工智能湍流控制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曾在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领先研究机构、大学和公司从事湍流控制方面的工作,同时效力于5个工作单位。

  红衬衫,蓝马甲,黑墨镜,在深圳西丽大学城的校园里,这个身影是学生们热议的焦点,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形象之一。他,打破了人们对众多德国人严肃、不擅长幽默的印象标签,他就是本期“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的采访嘉宾——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下简称哈工大)人工智能湍流控制权威专家、教授——Bernd R. Noack。

  为寻求学术发展放弃法国稳定工作 “落户”鹏城

  “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是2017年9月,今年1月正式移居中国。”Bernd R. Noack告诉记者,放弃法国政府研究总监的稳定工作来到深圳,一方面是因为哈工大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给他建立研究实验室,这让其项目进度能加快5倍。

  目前,Bernd R. Noack正带领研究团队面向绿色交通和绿色能源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湍流控制。“我们使用由人工智能进行优化的微型设备作为执行器和传感器,来改善汽车、卡车、火车、风力涡轮机等对象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驯服湍流’。在深圳,我非常享受与敬业的学生和同事团队一起夜以继日的快节奏工作。”

  Bernd R. Noack坦言,深圳高校的学生上进好学,校园里又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国的学生和教师更加遵守职业道德,这使一些研究项目进展迅速,在哈工大工作的这些年,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深圳日常工作的行政限制相当温和,我们实验用的风洞可以每周7天24小时运行,而在欧洲则会有很多的规定和禁令;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在试验中乐于合作,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牺牲,不论试验成功还是失败总是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城市和谐稳定 处处都有家的感觉

  “最开始,我做简单的事情都非常困难,像是坐地铁、打出租车、收发信件这些都像在冒险”,谈及刚到深圳时的生活,Bernd R. Noack如是说。这或许是大多数外国人在国内生活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对于Bernd R. Noack来说也不例外。

  从一开始的语言问题、技术问题,到现在能够适应深圳快节奏的生活,Bernd R. Noack在生活上得到了许多帮助,同时深圳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上进、务实和善良的深圳市民也让他有着深刻的印象。

  “虽然我不太懂中文,但酒店前台甚至是路人都会很热心地帮我,帮我叫到出租车,跟我指清楚地铁怎么坐,帮我带路买到想吃的食物,总之处处都带给我家的感受。”

  Bernd R. Noack也表示,他第一次来深圳,立马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在他看来,深圳的街道设计精美,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开车穿行其中,可以见到道路两旁的各种热带植被以及各个道口处的花坛。如果留意这座城市,还能发现不少的好去处,可以参观公园、去爬山、去海滩散步等等。

  另外,深圳还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去过欧美等不同国家旅行的人,纯电动出租车就只坐过两次,而在深圳几乎所有的出租车都是纯电动的,深圳的地铁也很厉害,即使乘客量很大也能维持极高的运行效率。

  40年走出世界城市发展新范例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Bernd R. Noack对深圳经济特区过去40年所取得成绩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深圳已然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典范。”

  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与Bernd R. Noack喜欢游历世界,遍访世界知名城市有着重要的关系。他指出,“作为一个环游过世界的欧洲人,我见识过许多数百上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城市,深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发展道路。深圳不仅是一个繁荣、安全、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也拥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和世界顶尖的学府。”

  对于深圳的未来,Bernd R. Noack充满了信心,“我在现在的中国看到了六七十年代德国‘经济奇迹’的影子。那时绝大多数德国人都相信未来会更好,并为此努力奋斗。目前的深圳有着诸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和比亚迪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坐镇,平安、招商等一批银行企业欣欣向荣,各大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我相信它本就有能力保持经济增长;而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交通等技术的发展又加快了属于深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之近年来深圳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政策的进一步增强,深圳有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类人才,所以在我看来,深圳必定繁荣。在深圳繁荣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在人工智能和绿色新能源交通领域发展中出一份力。”

  编者按: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系列访谈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以影像、文字、音频、书籍等多种形式,专访科技、金融、医疗、教育、人文等不同领域的40名外国人才代表,讲述40年来外国人才见证、参与以及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故事。

  该活动由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服务司指导,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外国专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深圳新闻网承办,得到了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招商蛇口的特别支持。

  声明:本文及视频为“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组委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发布。

  本期执行团队:王婵、曹园芳、宋志卿、田志强

  技术支持:Action4千动影像

  责任编辑:黄捷

  审核:谢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