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未来在卫星完成三步走的组网工作之后,将正式向全球用户提供无死角的高速上网服务。”记者近日获悉,由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利用微小卫星平台研发的“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
“鸿雁”开启移动通信新时代
近日,记者来到南山区深圳东方红的微小卫星研制基地采访,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研制和测试“鸿雁”星座的首颗试验星。
“随着我国航天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互联网服务需求的提高,未来将通过卫星提供更快、更稳定,也更为安全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薛力军博士告诉记者,公司从确定了“鸿雁”星座的首颗试验星任务开始,迅速组织卫星系统的方案设计,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研制任务。“鸿雁”首发星依靠深圳东方红高性价比微小卫星平台打造,采用了高功能密度、高集成度设计,将有利于搭载发射,进一步降低成本。
据介绍,计划今年发射的“鸿雁”星座的首颗试验星将运行在距离地球1100公里的轨道,主要承担验证低轨频率资源可用性和数据转发服务的能力。
深圳航空航天产业“大步快跑”
据了解,深圳东方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下,于2008年组建成立的一家专业从事微小卫星研制的总体单位。短短几年,深圳东方红已成功研制发射开拓一号(A/B)、脉冲星试验卫星等四型5颗微小卫星,逐步形成了一套高性价比、短周期的创新研制流程和模式。2013年6月,深圳东方红“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程”被列入深圳市“十三五”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的六大重大工程之一,深圳东方红微小卫星产业化基地建设被列为重点项目。
事实上,深圳东方红落子深圳的背后,是深圳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独具竞争力的产业链配套。据薛力军介绍,“鸿雁”首星组件大量采用本地企业的工业产品,包括拓日新能源的太阳电池片、比克电池生产的蓄电池、华达微波提供的射频前端以工业级微型计算机等,并与香港、澳门高校深度合作,成功实施了卫星研制本地化战略。
“这颗卫星既是‘鸿雁’的首颗试验星,也是公司的第一颗商业卫星。”薛力军表示,在国外,航天商业应用与服务产业占比远高于制造,而中国正好相反,特别在微小卫星商业应用领域,其市场极具潜力。他们将提出并开展规模化商业遥感微小卫星星座项目及其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建设,重点开展高性价比卫星研制及批量化生产和商业运营模式的探索,推进“卫星工厂”产业园规划及建设,“在深圳为我国商业航天事业开创新的篇章”。
在航天领域,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据国内近半的市场;同时在新材料和精密制造等基础前沿领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目前,深圳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生态日趋完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6年,深圳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17%;2017年,航空航天产业增加值146.64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位列所有新兴产业第一位。